【在Linux世界中追寻伟大的One Piece】IP分片和组装的具体过程
枫叶丹4 2024-10-01 10:37:02 阅读 93
目录
1 -> IP分片和组装的具体过程
2 -> 分片与组装的过程
2.1 -> 分片
2.2 -> 组装
3 -> 分片与组装的示意图
3.1 -> 分片组装场景
1 -> IP分片和组装的具体过程
16位标识(id):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3位标志字段: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到)。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分片了的话,最后一个分片置为0,其他是1。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13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除以8得到的。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之前如果都是8的整数倍,最后一片的偏移量也一定是8的整数倍),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注意:片偏移(13位)表示本片数据在它所属的原始数据报数据区中的偏移量(以8字节为单位)。
2 -> 分片与组装的过程
2.1 -> 分片
1. 检查 MTU 限制:
当一个IP数据报的大小超过了网络的MTU(最大传输单元)限制时,就需要进行分片。MTU是数据链路层对IP层数据包进行封装时所能接受的最大数据长度。
2. 分割数据报:
IP层将原始的IP数据报分割成多个较小的片段。对于每个片段,IP层会设置相应的标识(Identification)、偏移量(Fragment Offset)和标志位(Flags)等字段。标识字段用于标识属于同一个数据报的不同分片,确保所有分片能够被正确地重新组装。偏移量字段指示了当前分片相对于原始数据报的起始位置,以 8 字节为单位。标志位字段包含了 3 个位,其中 MF(More Fragment)位用于指示是否还有更多的分片,DF(Do Not Fragment)位用于指示数据报是否允许进行分片。
3. 添加 IP 头部:
每个分片都会加上自己的IP头部,与完整IP报文拥有类似的IP头结构,但MF和Fragment Offset等字段的值会有所不同。
4. 发送分片:
分片在传输过程中独立传输,每个分片都有自己的IP头部,并且各自独立地选择路由。
2.2 -> 组装
1. 接收分片:
当目的主机的IP层接收到这些分片后,会根据标识字段将属于同一个数据报的所有分片挑选出来。
2. 排序与组装:
利用片偏移字段,IP层会对属于同一个数据报的分片进行排序。当所有的分片都到达并正确排序后,IP层会将这些分片重新组装成一个完整的IP数据报。
3. 传递给上层协议:
组装好的IP数据报会传递给上层的协议进行处理。
注意:
IP分片对传输层是透明的,这意味着传输层无需关心数据是否被分片以及如何重新组装。
3 -> 分片与组装的示意图
3.1 -> 分片组装场景
感谢各位大佬支持!!!
互三啦!!!
上一篇: CUDA_HOME environment variable is not set:环境变量CUDA_HOME存在却找不到?解决方法记录
下一篇: 使用Rufus工具制作Ubuntu To Go——很详细
本文标签
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转载于其他网站,本站不以此文作为商业用途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