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ZGC 为例,谈一谈 JVM 是如何实现 Reference 语义的

cnblogs 2024-06-13 12:09:00 阅读 76

本文基于 OpenJDK17 进行讨论

image

1. Reference 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场景总览

Reference(引用)是 JVM 中非常核心且重要的一个概念,垃圾回收器判断一个对象存活与否都是围绕着这个 Reference 来的,JVM 将 Reference 又细分为几种具体的引用类型,它们分别是:StrongReference,SoftReference,Weak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FinalReference。

谈到这些 Reference,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介绍 Reference 的思路也是从它熟悉的一面再到陌生的一面进行展开讨论。

我们在 JDK 以及一些中间件源码中或多或少见过他们的身影,对他们的应用场景以及概念非常熟悉。比如:

1.1 StrongReference

StrongReference:强引用关系不用多说,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大部分 Java 对象之间的关系都是强引用,只要对象与 GcRoot 之间有强引用关系的存在,那么这个对象将永远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Object gcRoot = new Object();

1.2 SoftReference

SoftReference:如果对象只有一条软引用关联,那么当内存充足的时候,软引用和强引用一样,在发生 GC 的时候,只被软引用关联的对象是不会被回收掉的。当内存不足的时候也就是系统将要发生 OOM 之前,此时发生 GC,那么这些只被软引用所关联的对象将会被当做垃圾回收掉。

SoftReference gcRoot = new SoftReference<Object>(new Object());

上面这行代码展示的引用关系如下图所示:

image

gcRoot 强引用了 SoftReference 对象 ,然后 SoftReference 对象软引用了 Object 对象,那么此时对于 Object 对象来说就只存在一条软引用关系 —— SoftReference对象 -> Object对象,当系统将要发生 OOM 之前,GC 就会将 Object 对象回收掉。后面我们通过 SoftReference#get 方法获取到的引用对象将会是 Null (Object 对象已被回收)。

根据 SoftReference 的这个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引用持有一些 memory-sensitive caches 等有用但是非必须的对象。比如,Guava 中的 CacheBuilder.softValues() 就可以让 cache 使用 SoftReference 来引用持有 Values,当内存不足的时候回收掉就好了。

Cache<Object, Object> soft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softValues().build();

还有在池化技术的实现中,比如对象池,连接池这些,我们也可以在池中用 SoftReference 来引用持有被池化的这些对象。比如一些 RPC 框架中例如 Dubbo,在从 Sokcet 中读取到网络传输进来的二进制数据时,需要将这些网络二进制数据序列化成 Java 类,方便后续业务逻辑的处理。

当我们采用 Kryo 序列化框架时,每一次的序列化都需要用到一个叫做 Kryo 类的实例,由于 Kryo 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再加上创建初始化一个 Kryo 实例代价比较高,所以在多线程环境中,我们需要使用 ThreadLocal 来持有 Kryo 实例或者使用 KryoPool 对象池来池化 Kryo 实例。

由于这里我们介绍的是 SoftReference 的使用场景,所以我们以 KryoPool 为例说明,在 KryoPool 的创建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定使用 softReferences 来持有这些 Kryo 实例,当内存不足的时候,GC 将会回收这些 Kryo 实例。

public class PooledKryoFactory extends AbstractKryoFactory {

private KryoPool pool;

public PooledKryoFactory() {

pool = new KryoPool.Builder(this).softReferences().build();

}

@Override

public Kryo getKryo() {

return pool.borrow();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turnKryo(Kryo kryo) {

pool.release(kryo);

}

}

后续多线程在遇到序列化任务时,直接从 KryoPool 中去获取 Kryo 实例,序列化完成之后再将 Kryo 实例归还到池中。当然了,Dubbo 使用的是另一种方式,通过 ThreadLocal 来持有 Kryo 实例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里笔者就不深入写了。

public class ThreadLocalKryoFactory extends AbstractKryoFactory {

private final ThreadLocal<Kryo> holder = new ThreadLocal<Kryo>() {

@Override

protected Kryo initialValue() {

return creat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turnKryo(Kryo kryo) {

// do nothing

}

@Override

public Kryo getKryo() {

return holder.get();

}

}

1.3 WeakReference

WeakReference:弱引用是比 SoftReference 更弱的一种引用关系,如果被引用对象当前只存在一条弱引用链时,那么发生 GC 的时候,无论内存是否足够,只被弱引用所关联的对象都会被回收掉。

WeakReference gcRoot = new WeakReference<Object>(new Object());

上面这行代码展示的引用关系如下图所示:

image

gcRoot 强引用了 WeakReference 对象 ,然后 WeakReference 对象弱引用了 Object 对象,那么此时对于 Object 对象来说就只存在一条弱引用关系 —— WeakReference对象 -> Object对象。当发生 GC 时, Object 对象就会被回收掉。后面我们通过 WeakReference#get 方法获取到的引用对象将会是 Null (Object 对象已被回收)。

和 SoftReference 一样,WeakReference 也经常被用在缓存框架以及池化技术中,只不过引用强度更弱一些。比如,在 Guava 中,我们可以通过 CacheBuilder.weakKeys()来指定由弱引用来持有缓存 Key,当系统中只有一条弱引用(缓存框架)来持有缓存 Key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强引用或者软引用持有 Key 时,那么在 GC 的时候,缓存 Key 就会被回收掉,随后 Guava 也会将这个 Key 对应的整个 entry 清理掉。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 CacheBuilder.weakValues() 来指定由弱引用来持有缓存 Value,当系统中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来持有缓存 Value 时,发生 GC 的时候,缓存的这条 entry 也是会被回收掉的。

Cache<Object,Object> weak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weakKeys().weakValues().build();

WeakReference 在池化技术中运用的更加广泛些,比如,在 Netty 对象池 Recycler 的设计中:

image

每个线程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Stack,Stack 中包含一个用数组实现的栈结构(图中绿色部分),这个栈结构正是对象池中真正用于存储池化对象的地方,我们每次从对象池中获取对象都会从这个栈结构中弹出栈顶元素。同样我们每次将使用完的对象归还到对象池中也是将对象压入这个栈结构中

每个线程拥有一个独立 Stack,这样当多个线程并发从对象池中获取对象时,都是从自己线程中的 Stack 中获取,全程无锁化运行。大大提高了多线程从对象池中获取对象的效率。

线程与 Stack 是一对一的结构,我们看到在 Stack 结构中通过 WeakReference 持有了 Thread 的引用。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Stack<T> {

final WeakReference<Thread> threadRef;

}

这是因为对象池的设计中存在这样一个引用关系:池化对象 -> DefaultHandler(池化对象在池中的模型) -> stack -> threadRef。而池化对象是暴露给用户的,如果用户在某个地方持有了池化对象的强引用忘记清理,而 Stack 持有 Thread 的强引用的话,当线程挂掉的之后,因为这样一个强引用链的存在从而导致 Thread 一直不能被 GC 回收。

另外,为了使多线程回收对象的时候也能够无锁化的进行,每一个回收线程都对应一个 WeakOrderQueue 节点(上图黄色部分),回收线程会将池化对象暂时回收到自己对应的 WeakOrderQueue 结构中,当对象池中的 Stack 没有对象时,就会由 Stack 弱引用关联的 Thread 将 WeakOrderQueue 结构中暂存的回收对象转移到 Stack 中。对象的申请只能从 Stack 中进行,整个申请,回收过程都是无锁化进行的。

WeakOrderQueue 结构也是由 WeakReference 实现的,由于 WeakOrderQueue 与回收线程也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在 WeakOrderQueue 中也是通过弱引用来持有回收线程的实例。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WeakOrderQueue extends WeakReference<Thread> {

}

目的也是为了当回收线程挂掉的时候,能够保证回收线程被 GC 及时的回收掉。如果 WeakOrderQueue.get() == null 说明当前 WeakOrderQueue 节点对应的回收线程已经挂掉了,此时如果当前节点还有待回收对象,则需要将节点中的所有待回收对象全部转移至 Stack 的数组栈中。

转移完成之后,将该 WeakOrderQueue 节点从 Stack 结构里的 WeakOrderQueue 链表中删除。保证被清理后的 WeakOrderQueue 节点可以被 GC 回收。

关于 Recycler 对象池相关的实现细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看下 《详解Recycler对象池的精妙设计与实现》

在比如,Netty 中的资源泄露探测工具 ResourceLeakDetector 也是通过 WeakReference 来探测资源是否存在泄露的,默认是开启的,但我们也可以通过 -Dio.netty.leakDetection.level=DISABLED 来关闭资源泄露探测。

Netty 中的 ByteBuf 是一种内存资源,我们可以通过 ResourceLeakDetector 来探测我们的工程是否存在内存泄露的状况,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类 DefaultResourceLeak 就是一个弱引用 WeakReference。由它来弱引用 ByteBuf。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DefaultResourceLeak<T> extends WeakReference<Object> implements ResourceLeakTracker<T>, ResourceLeak {

private final Set<DefaultResourceLeak<?>> allLeaks;

DefaultResourceLeak(

Object referent,

ReferenceQueue<Object> refQueue,

Set<DefaultResourceLeak<?>> allLeaks) {

// 弱引用 ByteBuf

super(referent, refQueue);

// 将弱引用 DefaultResourceLeak 放入全局 allLeaks 集合中

allLeaks.add(this);

this.allLeaks = allLeaks;

}

}

在每创建一个 ByteBuf 的时候, Netty 都会创建一个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来弱引用 ByteBuf,并且会将这个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放入到一个全局的 allLeaks 集合中。Netty 中的每个 ByteBuf 都会有一个 refCnt 来表示对这块内存的引用情况。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ReferenceCountedByteBuf extends AbstractByteBuf {

// 引用计数

private volatile int refCnt = updater.initialValue();

}

对于 ByteBuf 的每一次引用 —— ByteBuf.retain(),都会增加一次引用计数 refCnt。对于 ByteBuf 的每一次释放 —— ByteBuf.release(),都会减少一次引用计数 refCnt。当引用计数 refCnt 为 0 时,Netty 就会将与 ByteBuf 弱引用关联的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从 allLeaks 中删除。

由于 DefaultResourceLeak 只是用来追踪 ByteBuf 的资源泄露情况,它并不能影响 ByteBuf 是否存活,所以 Netty 这里只是让 DefaultResourceLeak 来弱引用一下 ByteBuf。当 ByteBuf 在系统中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时,那么就只有一个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在弱引用它了,发生 GC 的时候 ByteBuf 就会被回收掉。

Netty 判断是否发生内存泄露的时机就发生在 ByteBuf 被 GC 的时候,这时 Netty 会拿到被 GC 掉的 ByteBuf 对应的弱引用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然后检查它的 allLeaks 集合是否仍然包含这个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如果包含就说明 ByteBuf 有内存泄露的情况。

因为如果 ByteBuf 的引用计数 refCnt 为 0 时,Netty 就会将弱引用 ByteBuf 的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从 allLeaks 中删除。ByteBuf 现在都被 GC 了,它的 DefaultResourceLeak 实例如果还存在 allLeaks 中,那说明我们就根本没有调用 ByteBuf.release() 去释放内存资源。

在探测到内存泄露发生之后,后续 Netty 就会通过 reportLeak() 将内存泄露的相关信息以 error 的日志级别输出到日志中。

除此之外,WeakReference 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在无锁化的设计中频繁用到的 ThreadLocal :

ThreadLocal<Object> gcRoot = new ThreadLocal<Object>(){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initialValue() {

return new Object();

}

};

ThreadLocal 顾名思义是线程本地变量,当我们在程序中定义了一个 ThreadLocal 对象之后,那么在多线程环境中,每个线程都会拥有一个独立的 ThreadLocal 对象副本,这就使得多线程可以独立的操作这个 ThreadLocal 变量不需要加锁。

为了完成线程本地变量的语义,JDK 在 Thread 中添加了一个 ThreadLocalMap 对象,用来持有属于自己本地的 ThreadLocal 变量副本。

public class 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threadLocals = null;

}

由于我们通常在程序中会定义多个 ThreadLocal 变量,所以 ThreadLocalMap 被设计成了一个哈希表的结构 —— Entry[] table,多个 ThreadLocal 变量的本地副本就保存在这个 table 中。

static class ThreadLocalMap {

private Entry[] table;

}

table 中的每一个元素是一个 Entry 结构,Entry 被设计成了一个 WeakReference,由 Entry 来弱引用持有 ThreadLocal 对象(作为 key), 强引用持有 value 。这样一来,ThreadLocal 对象和它所对应的 value 就被 Entry 关联起来了。

static class Entry extends WeakReference<ThreadLocal<?>> {

Object value;

Entry(ThreadLocal<?> k, Object v) {

// 弱引用

super(k);

// 强引用

value = v;

}

}

当某一个线程开始调用 ThreadLocal 对象的 get 方法时:

ThreadLocal<Object> gcRoot = new ThreadLocal<Object>(){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initialValue() {

return new Object();

}

};

gcRoot.get();

JDK 首先会找到本地线程中保存的 ThreadLocal 变量副本 —— ThreadLocalMap,然后以 ThreadLocal 对象为 key —— 也就是上面 gcRoot 变量引用的 ThreadLocal 对象,到哈希表 table 中查找对应的 Entry 结构(WeakReference),近而通过 Entry. value 找到该 ThreadLocal 对象对应的 value 值返回。

public class ThreadLocal<T> {

public T get() {

Thread t = Thread.currentThread();

// 获取本地线程中存储的 ThreadLocal 变量副本

ThreadLocalMap map = getMap(t);

if (map != null) {

// 以 ThreadLocal 对象为 key,到哈希表 table 中查找对应的 Entry 结构

ThreadLocalMap.Entry e = map.getEntry(this);

if (e != null) {

// 返回该 threadLocal 对象对应的 value。

T result = (T)e.value;

return result;

}

}

// 如果 threadLocal 对象还未设置 value 值的话,则调用 initialValue 初始化 threadLocal 对象的值

return setInitialValue();

}

}

以上面这段示例代码为例,当前系统中的这个 ThreadLocal 对象 —— 也就是由 gcRoot 变量指向的 ThreadLocal 对象,存在以下两条引用链:

image

  • 一条是 Thead对象 -> ThreadLocalMap对象->Entry对象 这条弱引用链。

  • 另一条则是有 gcRoot变量 -> ThreadLocal对象 这条强引用链。

当我们通过 gcRoot = null 来断开 gcRoot 变量到 ThreadLocal 对象的强引用之后,ThreadLocal 对象在系统中就只剩下一条弱引用链存在了。

image

Entry 被设计成一个 WeakReference,由它来弱引用 ThreadLocal 对象的好处就是,当系统中不存在任何对这个 ThreadLocal 对象的强引用之后,发生 GC 的时候这个 ThreadLocal 对象就会被回收掉。后续我们在通过 Entry.get() 获取 Key(ThreadLocal 对象)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个 Null 。

虽然现在 ThreadLocal 对象已经被 GC 掉了,但 JDK 对于 Reference 的处理流程还没有结束,事实上对于 Reference 的处理是需要 GC 线程以及 Java 业务线程相互配合完成的,这也是本文我们要重点讨论的主题。(唠叨了这么久,终于要引入主题了)

GC 线程负责回收被 WeakReference 引用的对象,也就是这里的 ThreadLocal 对象。但别忘了这里的 Entry 对象本身也是一个 WeakReference 类型的对象。被它弱引用的对象现在已经回收掉了,那么与其关联的 Entry 对象以及 value 其实也没啥用处了。

但如上图所示,Entry 对象以及 value 对象却还是存在一条强引用链,虽然他们没什么用了,但仍然无法被回收,如果 Java 业务线程不做任何处理的话就会导致内存泄露。

在 ThreadLocal 的设计中 ,Java 业务线程清理无用 Entry 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1. 当我们在线程中通过 ThreadLocal.get() 获取任意 ThreadLocal 变量值的时候,如果发生哈希冲突,随后采用开放定址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 key 为 null 的 Entry,那么就将该 Entry以及与其关联的 vakue 设置为 null。最后以此 Entry 对象为起点遍历整个 ThreadLocalMap 清理所有无用的 Entry 对象。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 ThreadLocal.get() 没有发生哈希冲突(直接命中),或者在解决哈希冲突的过程中没有发现 key 为 null 的 Entry,那么就不会触发无用 Entry 的清理,仍然存在内存泄露的风险。

private int expungeStaleEntry(int staleSlot) {

Entry[] tab = table;

int len = tab.length;

// 将当前遍历到的 Entry 以及与其关联的 value 设置为 null

tab[staleSlot].value = null;

tab[staleSlot] = null;

size--;

Entry e;

int i;

// 遍历整个 ThreadLocalMap,清理无用的 Entry

for (i = nextIndex(staleSlot, len);

(e = tab[i]) != null;

i = nextIndex(i, len)) {

ThreadLocal<?> k = e.get();

if (k == null) {

e.value = null;

tab[i] = null;

size--;

}

}

return i;

}

  1. 当我们在线程中通过 ThreadLocal.set(value) 设置任意 ThreadLocal 变量值的时候,如果直接通过 ThreadLocal 变量定位到了 Entry 的位置,那么直接设置 value 返回,并不会触发无用 Entry 的清理。如果在定位 Entry 的时候发生哈希冲突,随后会通过开放定址在 ThreadLocalMap 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 Entry 位置。并从这个位置开始向后扫描 log2(size) 个 Entry,如果在扫描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是无用的 Entry,那么就会遍历整个 ThreadLocalMap 清理所有无用的 Entry 对象。但如果恰好这 log2(size) 个 Entry 都是有用的,即使后面存在无用的 Entry 也不会再清理了,这也导致了内存泄露的风险。

// 参数 i 表示开发定址定位到的 Entry 位置

// n 为当前 ThreadLocalMap 的 size

private boolean cleanSomeSlots(int i, int n) {

boolean removed = false;

Entry[] tab = table;

int len = tab.length;

do {

i = nextIndex(i, len);

Entry e = tab[i];

// 如果发现有一个是无用 Entry

if (e != null && e.refersTo(null)) {

// 遍历整个 ThreadLocalMap 清理所有无用的 Entry 对象

i = expungeStaleEntry(i);

}

} while ( (n >>>= 1) != 0); // 向后扫描 log2(size) 个 Entry

return removed;

}

  1. 前面介绍的 get , set 方法只是顺手清理一下 ThreadLocalMap 中无用的 Entry,但并不一定保证能够触发到清理动作,所以仍然面临内存泄露的风险。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式是我们需要在使用完 ThreadLocal 对象的时候,手动调用它的 remove 方法,及时清理掉 Entry 对象并通过 Entry.clear() 断开 Entry 到 ThreadLocal 对象之间的弱引用关系,这样一来,当 ThreadLocal 对象被 GC 的时候,与它相关的 Entry 对象以及 value 也会被一并 GC ,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内存泄露的风险。

private void remove(ThreadLocal<?> key) {

Entry[] tab = table;

int len = tab.length;

// 确定 key 在 table 中的起始位置

int i = key.threadLocalHashCode & (len-1);

for (Entry e = tab[i];

e != null;

e = tab[i = nextIndex(i, len)]) {

if (e.refersTo(key)) {

// 断开 Entry 到 ThreadLocal 对象之间的弱引用关系

e.clear();

// 清理 key 为 null 的 Entry 对象。

expungeStaleEntry(i);

return;

}

}

}

1.4 PhantomReference

PhantomReference:虚引用其实和 WeakReference 差不多,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一旦发生 GC,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所引用的对象都会被 GC 掉,当然前提是这个对象没有其他的强引用或者软引用存在。不同的是 PhantomReference 无法像其他引用类型一样能够通过 get 方法获取到被引用的对象。

public class PhantomReference<T> extends Reference<T> {

public T get() {

return null;

}

}

看上去这个 PhantomReference 好像是没啥用处,因为它既不能影响被引用对象的生命周期,也无法通过它来访问被引用对象。但其实不然,我们用 PhantomReference 来虚引用一个对象的目的其实为了能够在这个对象被 GC 之后,我们在 Java 业务线程中能够感知到,在感知到对象被 GC 之后,可以利用这个 PhantomReference 做一些资源清理的动作。

比如与 DirectByteBuffer 关联的 Cleaner 对象,其实就是一个 PhantomReference 的实现,当 DirectByteBuffer 被 GC 掉之后,由于其与 Cleaner 虚引用关联,所以我们可以在 Java 业务线程中感知到,随后可以利用 Cleaner 来释放 DirectByteBuffer 背后引用的 Native Memory。

1.5 FinalReference

FinalReference 只是和 Java 类中的 finalize 方法(OpenJDK9 中已被废弃)的执行机制有关,但笔者建议大家忘掉 JDK 中还有这么个玩意存在,因为 FinalReference 会使 Java 对象的回收过程变得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可能需要等上好几轮 GC,对象才可以被回收掉。所以我们基本不会见到 FinalReference 的应用场景,因为这玩意磨磨唧唧的没啥卵用。不过笔者还是会在本文的最后介绍它,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使用它,而是在末尾利用它再次给大家串联一下 JVM 关于 Reference 的整个处理流程。

2. Reference —— 最熟悉的陌生人

以上介绍的都是我们熟悉的 Reference,之所以说它熟悉,是因为上述 Reference 相关的处理逻辑都发生在 Java 的业务线程中,如果我们站在 JVM 全局视角上看,Reference 的完整处理流程是需要 Java 线程和 GC 线程一起相互配合完成的。

之所以说它陌生,是因为 GC 线程处理的过程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盒,这使得我们无法触达 Reference 的本质,如果我们只是从概念上去理解 Reference 的话,一定会有很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觉,相信大家在阅读第一小节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这种感觉,比如:

  1. 当内存不足的时候,那些只被 SoftReference 引用的对象将被 GC 回收掉,那么这个 “内存不足” 的概念就很模糊,如何定义内存不足 ?能不能量化出一个具体的回收时机 ?到底什么情况下会触发回收 ?

  2. 当发生 GC 的时候,无论内存是否足够,那些只被 WeakReference 所引用的对象都会被回收掉。但大家别忘了这些 WeakReference 本身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 Java 对象,GC 在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存活的依据,就是沿着 GcRoot 的引用关系链开始逐个遍历,遍历到的对象就标记为存活,没有遍历到的对象就不标记。后续将被标记的对象统一转移到新的内存区域,然后一股脑的清除没有被标记的对象。如果一个 GcRoot 引用了 WeakReference 对象。而 WeakReference 对象又引用了一个 Object 对象。那么按道理来说这个 Object 对象也在引用链上啊,应该也是能够被 GC 标记到的啊,那为什么就被 GC 给回收了呢 ? JVM 到底是如何实现 WeakReference 弱引用语义的呢 ?

  3. PhantomReference 既不能影响被引用对象的生命周期,也无法通过它来访问被引用对象,那我们要它干嘛 ? 用 PhantomReference 来虚引用一个对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跟踪被引用对象是否被 GC 回收了,当虚引用的对象被 GC 之后,我们在 Java 线程中可以感知到,近而做一些相关资源清理的动作。那么请问 Java 线程是如何感知到的 ? GC 线程如何通知 ? Java 线程如何收到这个通知,它们两者是如何配合的 ?

  4. FinalReference 到底是如何让 Java 对象的回收过程变得磨磨唧唧,拖拖拉拉的呢 ?

  5. 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如果 PhantomReference 能够跟踪对象的回收状态,那么 WeakReference 可不可以 ?它们之间究竟有何不同 ?

  6. 上面聊到的这些 Reference 类型:SoftReference,Weak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FinalReference 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个普通的 Java 类,由他们定义的对象也只是一个普通的 Java 对象。而当这些 Reference 对象引用的 Object 对象被 GC 回收掉之后,其实这些 Reference 对象也就没用了,但由于 GcRoot 还能关联到这些 Reference 对象,从而导致这些无用的 Reference 对象无法被 GC 回收。那么我们在 Java 业务线程中该如何处理这些无用的 Reference 对象 ?这些 Reference 对象又是在什么时候被回收的呢 ?

image

笔者将会在本文中为大家解答上述这六个问题,如果屏幕前的你是一个 Java 小白,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可以无障碍地阅读本文的内容,因为你心中没有杂念,在探寻 Reference 本质的过程中不会被既定的思维模式所影响和误导。你只需要始终牢记一点,就是这些 Reference 只是一个普通的 Java 类,它们的对象也只是一个普通的 Java 对象。 笔者不断强调的这个概念看起来很傻,但是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探寻 Reference 本质的起点。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

public class SoftReference<T> extends Reference<T> {

}

public class WeakReference<T> extends Reference<T> {

}

public class PhantomReference<T> extends Reference<T> {

}

如果屏幕前的你是一个 Java 老司机,那么请你!现在!立刻!马上!忘掉所有关于 Reference 的既有概念和印象。就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 Java 类来看待,重新以这个为起点,跟随笔者的思路一步一步探寻 Reference 的本质。

image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来正式开启本文的内容~~~

3. JVM 如何回收 DirectBuffer 背后的 NativeMemory

NIO 中的 DirectByteBuffer 究其本质而言,其实只是 OS 中的 Native Memory 在 JVM 中的一种封装形式,DirectByteBuffer 本身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 JVM 能够察觉到的只是 DirectByteBuffer 这个 Java 实例在 JVM 堆中占用的那么一点点的内存,而 DirectByteBuffer 背后所引用的大片 OS 中的 Native Memory,JVM 是察觉不到的。

所以人们将 DirectByteBuffer 实例形象的比喻为 “冰山对象”,DirectByteBuffer 实例就是冰山上的那一角,位于 JVM 堆中,内存占用非常小,它和普通的 Java 对象一样,当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的时候,将会被 GC 回收掉。

image

但位于冰山下面的这一大片 Native Memory,GC 是管不到的。也就是说 GC 只能回收 DirectByteBuffer 实例占用的这一小部分 JVM 堆内存,但 GC 无法回收 DirectByteBuffer 背后引用的这一大片 Native Memory。

难道就只能让 JVM 进程拿着这一大片 Native Memory 不放直到 OOM 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那 JVM 是如何回收 DirectByteBuffer 背后引用的这片 Native Memory 呢 ?接下来我们能不能试着看从 DirectByteBuffer 的创建过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class DirectByteBuffer extends MappedByteBuffer implements DirectBuffer

{

private final Cleaner cleaner;

DirectByteBuffer(int cap) { // package-private

...... 省略 .....

// 检查堆外内存整体用量是否超过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 如果超过则尝试等待一下 JVM 回收堆外内存,回收之后还不够的话则抛出 OutOfMemoryError

Bits.reserveMemory(size, cap);

// 底层调用 malloc 申请虚拟内存

base = UNSAFE.allocateMemory(size);

...... 省略 .....

cleaner = Cleaner.create(this, new Deallocator(base, size, cap));

}

}

DirectByteBuffer 的创建主要由下面的三大核心步骤来完成,JDK 会首先通过 Bits.reserveMemory 来检查当前 JVM 进程的堆外内存用量是否超过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指定的最大堆外内存限制。

如果已经超过了,则会在这里进行一下补救,检查一下当前是否有其他的 DirectByteBuffer 被 GC 掉,如果有则等待一下 JDK 去释放这些被引用的 native memory。

如果释放之后堆外内存容量还是不够,那么就触发 System.gc() 尝试看能不能再尽量回收一些没用的 DirectByteBuffer,如果又回收了一些 DirectByteBuffer,则再次等待一下 JDK 去释放这些被引用的 native memory。在这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施行完之后如果堆外内存容量还是不够,则触发 OOM。

这里只需要了解一下 Bits.reserveMemory 的核心逻辑即可,相关的 native memory 回收细节恰巧是本小节的主题,笔者后面会对这些细节进行介绍。

如果堆外内存容量足够,则通过 UNSAFE.allocateMemory 向 OS 申请 native memory 。

最后一步非常关键,我们看到 DirectByteBuffer 内部关联了一个 Cleaner 对象。这难道是巧合吗 ?我们恰巧正在讨论 native memory 回收的场景,从 Cleaner 的命名上来推测,顾名思义,这里难道就是释放 native memory 的地方吗 ?

下面我们来通过 Cleaner.create 方法进入到 Cleaner 的内部试着看寻找一下答案:

3.1 Cleaner 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public class Cleaner extends PhantomReference<Object>

{

public static Cleaner create(Object ob, Runnable thunk) {

if (thunk == null)

return null;

return add(new Cleaner(ob, thunk));

}

// Deallocator

private final Runnable thunk;

// 忽略这个 dummyQueue,Cleaner 并不会用到它

private static final ReferenceQueue<Object> dummy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private Cleaner(Object referent, Runnable thunk) {

// 调用 PhantomReference 类的构造函数

super(referent, dummyQueue);

// Deallocator

this.thunk = thunk;

}

}

关键的信息出现了,Cleaner 类原来继承自 PhantomReference 类型,这里要创建的 Cleaner 对象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 PhantomReference 对象。

JDK 首先会通过 Cleaner 类的私有构造方法构造出一个 PhantomReference 对象。构建参数 referent 就是我们创建好的 DirectByteBuffer,thunk 就是在 DirectByteBuffer 构造函数中传入的 Deallocator,Deallocator 我们先不用管,这里大家只需要记得 Cleaner 类中的 thunk 字段其实指向的是 Deallocator 对象就可以了。

在 Cleaner 的父类构造函数构建 Phantom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又传入了一个 ReferenceQueue 类型的 dummyQueue,这个 ReferenceQueue 在 Reference 机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本小节中我们不会用到它,不需要管。但大家需要记住这个 ReferenceQueue 很重要,笔者后面还会再次提起。

Reference 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字段 referent,用来关联 Reference 所引用的对象,这里 referent 指向的是 DirectByteBuffer 对象。这里大家先不用管什么虚引用,弱引用,软引用的语义,只需要知道 PhantomReference 就是一个普通的对象,对象中有一个普通的字段 referent 现在指向了 DirectByteBuffer 对象。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 PhantomReference 虚引用的对象

private T referent;

// 暂时先不要管这个 ReferenceQueue,但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volatile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Reference(T referent,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

// PhantomReference 虚引用了 DirectByteBuffer 对象

this.referent = referent;

this.queue = (queue == null) ? ReferenceQueue.NULL : queue;

}

}

当 Cleaner 被创建出来之后,DirectByteBuffer 就与 PhantomReference(Cleaner)发生了关联。

image

除此之外,在 Cleaner 的内部还有一个双向链表,由 first 指针指向双向链表的头结点。

public class Cleaner extends PhantomReference<Object>

{

private static Cleaner first = null;

private Cleaner next = null, prev = null;

}

每当一个 Cleaner 对象被创建出来之后,JDK 都会通过下面的 add 方法,将新的 Cleaner 对象采用头插法插入到双向链表中。

private static synchronized Cleaner add(Cleaner cl) {

if (first != null) {

cl.next = first;

first.prev = cl;

}

first = cl;

return cl;

}

image

JDK 这里使用一个双向链表来始终持有系统中所有 Cleaner 对象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这些 Cleaner 对象始终与 GcRoot 关联,始终保持一条强引用链的存在。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被 Cleaner 对象虚引用的这个 DirectByteBuffer 对象,无论在它被 GC 回收之前还是回收之后,与它关联的这个 Cleaner 对象始终保持活跃不会被 GC 回收掉,因为我们最终要依靠这个 Cleaner 对象来释放 native memory 。

那么这个 Cleaner 是如何完成释放 native memory 的工作呢 ?我们来看它的 clean() 方法

// 具体资源的释放逻辑封装在 thunk 中

// Deallocator 对象

private final Runnable thunk;

public void clean() {

// 将该 Cleaner 对象从双向链表中删除,目的是断开 Cleaner 对象的强引用链

// 等到下一次 GC 的时候就可以回收这个 Cleaner 对象了

if (!remove(this))

return;

try {

// 进行资源清理

thunk.run();

} catch (final Throwable x) {

.... 省略 ....

}

}

在执行 clean 方法的开始,JDK 首先会调用 remove 方法将当前 Cleaner 对象从其内部持有的这个全局双向链表中删除。目的是断开 Cleaner 对象的这个唯一的强引用链。

因为我们这里执行的是 Cleaner 的资源清理操作,当 Cleaner 清理完资源之后,它就没用了,所以要断开它的强引用链,等到下一次 GC 的时候这个 Cleaner 对象就可以被回收了。

资源清理的核心操作封装在 thunk 中,它是一个 Runnable 类型的对象,在 DirectByteBuffer 的构造函数中,我们传入的是 Deallocator,Deallocator 中封装了 native memory 的相关信息,在它的 run 方法中通过 UNSAFE.freeMemory 将 native memory 进行释放。

private static class Deallocator implements Runnable

{

// native memory 的起始内存地址

private long address;

// OS 实际申请的 native memory 大小

private long size;

// DirectByteBuffer 的容量

private int capacity;

public void run() {

if (address == 0) {

// Paranoia

return;

}

// 底层调用 free 来释放 native memory

UNSAFE.freeMemory(address);

address = 0;

// 更新 direct memory 的用量统计信息

Bits.unreserveMemory(size, capacity);

}

}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Cleaner 为 JDK 提供了一种资源释放的机制,所有引用 OS 资源的 Java 类其实都可以用这里的 Cleaner 机制去完成 OS 资源的释放,不光光是 DirectByteBuffer 。

我们只需要将 OS 相关资源的释放动作封装到一个 Runnable 对象中,然后在需要释放资源的 Java 类的构造函数中通过 Cleaner.create 将自己的 this 指针与负责资源回收的 Runnable 对象传递进去构造一个 Cleaner 对象即可。

class DirectByteBuffer extends MappedByteBuffer implements DirectBuffer

{

private final Cleaner cleaner;

DirectByteBuffer(int cap) { // package-private

...... 省略 .....

cleaner = Cleaner.create(this, new Deallocator(base, size, cap));

}

}

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通过 FileChannel#map 将文件映射到 MappedByteBuffer 中的时候,JDK 会将内存映射区的相关信息封装在 Unmapper 类中,Unmapper 类中的信息包括:

  • mmap 系统调用在进程地址空间真实映射出来的虚拟内存区域起始地址 addr 。

  • 虚拟内存区域真实的映射长度 mapSize 。

  • MappedByteBuffer 的容量大小。

  • 映射文件的 file descriptor

  • MappedByteBuffer 的起始内存地址,等等。

public class FileChannelImpl extends FileChannel

{

public MappedByteBuffer map(MapMode mode, long position, long size) throws IOException {

Unmapper unmapper = mapInternal(mode, position, size, prot, isSync);

return Util.newMappedByteBuffer((int)unmapper.cap,

unmapper.address + unmapper.pagePosition,

unmapper.fd,

unmapper, isSync);

}

}

随后会通过 Util.newMappedByteBuffer 利用 Unmapper 中封装的文件映射区信息来创建 MappedByteBuffer,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底层创建的是一个 DirectByteBuffer 实例,因为 MappedByteBuffer 也是 DirectByteBuffer 的一种,只不过它位于进程虚拟内存空间中的文件与匿名映射区域罢了。

image

class DirectByteBuffer extends MappedByteBuffer implements DirectBuffer

{

protected DirectByteBuffer(int cap, long addr,

FileDescriptor fd,

Runnable unmapper,

boolean isSync, MemorySegmentProxy segment)

{

super(-1, 0, cap, cap, fd, isSync, segment);

address = addr;

cleaner = Cleaner.create(this, unmapper);

att = null;

}

}

在 MappedByteBuffer 的创建过程中,也用到了 Cleaner,只不过这里传入的 thunk (Runnable)不是 Deallocator 而是 Unmapper。

private static abstract class Unmapper implements Runnable, UnmapperProxy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nmap();

}

public void unmap() {

if (address == 0)

return;

// 底层调用 unmmap 系统调用,释放由 mmap 映射出来的虚拟内存以及物理内存

unmap0(address, size);

address = 0;

// if this mapping has a valid file descriptor then we close it

if (fd.valid()) {

try {

nd.close(fd);

} catch (IOException ignore) {

// nothing we can do

}

}

}

}

当与 MappedByteBuffer 相关联的 Cleaner 对象clean() 方法被调用的时候,就会触发 Unmapper 中的 unmap() 方法来释放由 mmap 映射出来的虚拟内存以及物理内存。

对 MappedByteBuffer 相关实现细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看下 《从 Linux 内核角度探秘 JDK MappedByteBuffer》

好了,现在整个 Cleaner 机制的设计笔者就为大家介绍完了,但最关键的问题是 Cleaner 中的这个 clean() 方法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又是被谁调用的呢 ?

我们还是先回归到 Cleaner 本身,Cleaner 其实是一个 PhantomReference,在 JVM 中有一个 system thread 负责专门处理这些 Reference 对象,这个 system thread 就是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它是一个后台守护线程,拥有最高的调度优先级。那么它在后台究竟默默地干了哪些事情呢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个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3.2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是在 Reference 类被加载的时候创建的,从下面的创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ReferenceHandler 线程被创建成一个 system thread,拥有最高的调度优先级 —— Thread.MAX_PRIORITY,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保证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被及时的调度到,目的是可以让它及时地去处理那些需要被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static {

ThreadGroup tg = Thread.currentThread().getThreadGroup();

// 获取 system thread group

for (ThreadGroup tgn = tg;

tgn != null;

tg = tgn, tgn = tg.getParent());

// 创建 system thread : ReferenceHandler

Thread handler = new ReferenceHandler(tg, "Reference Handler");

// 设置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的优先级为最高优先级

handler.setPriority(Thread.MAX_PRIORITY);

handler.setDaemon(true);

handler.start();

}

}

那么问题是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怎么知道哪些 Reference 对象需要被它处理,哪些 Reference 对象暂时不需要它处理呢 ?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代码中定义的这些 Reference 对象,比如: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它们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的时机是什么 ?

笔者继续以 Cleaner 这个 PhantomReference 为例进行说明,Cleaner 被设计出来是干吗的 ?当然是用来释放被虚引用的 Java 对象背后所持有的 OS 资源,比如,本小节中介绍的 DirectByteBuffer 背后引用的大片 native memory。

image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这个 Cleaner 去清理资源呢 ? 当然是这个 DirectByteBuffer 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的时候,也就是 DirectByteBuffer 不会再被使用的时候。如果此时发生 GC,那么 JVM 将不会把这个 DirectByteBuffer 对象标记为 alive,不会被标记为 alive 的对象将会被 GC 清理。

在 GC 的标记阶段结束的时候,如果一个 Java 对象没有被标记为 alive,那么与其相关联的 Reference 对象,比如:PhantomReference ,WeakReference。就会被 JVM 采用头插法放入到一个叫做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的内部链表中。

// zReferenceProcessor.cpp 文件

OopHandle Universe::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Create a handle for reference_pending_list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OopHandle(vm_global(), NULL);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中的 Reference 对象通过 Reference 类中的 discovered 字段相互连接。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transient Reference<?> discovered;

}

当一个 Reference 对象被 JVM 放入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之后,JVM 就会将 Reference 对象中的 referent 字段设置为 null,清除它的引用关系(虚引用 or 弱引用 or 软引用)。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T referent;

}

对于 WeakReference , SoftReference 对象来说,此时如果我们调用它们的 get 方法将会得到一个 null 。

public T get() {

return this.referent;

}

对于 Cleaner 这个 PhantomReference 来说,此时 Cleaner 与 DirectByteBuffer 的虚引用关系就被 JVM 清除了。 GC 标记阶段结束之后,DirectByteBuffer 对象就会被清理掉。

image

也就是说,当 GC 结束之后,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中保存的这些 Cleaner 对象,它们虚引用的 DirectByteBuffer 就已经被回收掉了,此时我们就需要从这个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把这些 Cleaner 对象一个一个的拿下来,然后调用它的 clean 方法,在 Deallocator 中将这些已经被回收掉的 DirectByteBuffer 背后引用的 native memory 释放掉就可以了。

这个正是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所要干的事情,在它的 run 方法中会不停的调用 processPendingReferences,从 JVM 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不断地将 Cleaner 对象摘下来,调用它的 clean 方法释放 native memory。

当然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中保存的不仅仅是 Cleaner 这个 PhantomReference,还有 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 对象,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这些 Reference 对象所引用的 Java 对象都已经被回收了。

private static class ReferenceHandler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processPendingReferences();

}

}

}

但是这个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它是 JVM 内部维护的一个链表,它只能在 JVM 内被 GC 线程操作,我们在外部是无法访问到的。

从 Reference 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Reference 类的内部并没有一个叫做 pending_list 的字段去指向 JVM 内部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在 JDK 中,所有针对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的访问都是通过 native 方法进行的。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

* Atomically get and clear (set to null) the VM's pending-Reference list.

*/

private static native Reference<?> 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

/*

* Test whether the VM's pending-Reference list contains any entries.

*/

private static native boolean hasReferencePendingList();

/*

* Wait until the VM's pending-Reference list may be non-null.

*/

private static native void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

当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没有 Reference 对象要处理的时候,ReferenceHandler 线程会通过 native 方法 ——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在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上阻塞等待。

// Reference.c 文件

JNIEXPORT void JNICALL

Java_java_lang_ref_Reference_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JNIEnv *env, jclass ignore)

{

JVM_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env);

}

// jvm.cpp 文件

JVM_ENTRY(void, JVM_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JNIEnv* env))

MonitorLocker ml(Heap_lock);

while (!Universe::has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 如果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还没有 Reference 对象,那么当前线程在 Heap_lock 上 wait

ml.wait();

}

JVM_END

// universe.cpp 文件

bool Universe::has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assert_pll_ownership();

// 检查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是否为空

return _reference_pending_list.peek() != NULL;

}

随后 GC 线程在标记阶段结束之后,会将那些需要被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放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然后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当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被 JVM 唤醒之后,就会调用 native 方法 —— 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 ,从 JVM 中获取 _reference_pending_list,并保存到一个类型为 Reference 的局部变量 pendingList 中,最后将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置为 null,方便 JVM 等到下一轮 GC 的时候处理其他 Reference 对象。

// Reference.c 文件

JNIEXPORT jobject JNICALL

Java_java_lang_ref_Reference_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JNIEnv *env, jclass ignore)

{

return JVM_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env);

}

// jvm.cpp 文件

JVM_ENTRY(jobject, JVM_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JNIEnv* env))

MonitorLocker ml(Heap_lock);

// 从 JVM 中获取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oop ref = Universe::reference_pending_list();

if (ref != NULL) {

// 将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置为 null

// 方便下一轮 GC 处理其他 reference 对象

Universe::clear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 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返回给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return JNIHandles::make_local(THREAD, ref);

JVM_END

// universe.cpp 文件

oop Universe::reference_pending_list() {

if (Thread::current()->is_VM_thread()) {

assert_pll_locked(is_locked);

} else {

assert_pll_ownership();

}

// 返回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return _reference_pending_list.resolve();

}

void Universe::clear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assert_pll_ownership();

// 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设置为 null

_reference_pending_list.replace(NULL);

}

当我们熟悉了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如何与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交互之后,再回过头来看 processPendingReferences() 方法就很清晰了,这里正是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的核心所在。

image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ocessPendingLock = new Object();

private static boolean processPendingActive = false;

private static void processPendingReferences() {

//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等待 JVM 向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填充 Reference 对象

// GC 之后,如果有 Reference 对象需要处理,JVM 则将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唤醒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 用于指向 JVM 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Reference<?> pendingList;

synchronized (processPendingLock) {

// 获取 _reference_pending_list,随后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置为 null

// 方便 JVM 在下一轮 GC 处理其他 Reference 对象

pendingList = 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

// true 表示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正在处理 pendingList

processPendingActive = true;

}

// 将 pending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挨个从链表中摘下处理

while (pendingList != null) {

// 从 pendingList 中摘下 Reference 对象

Reference<?> ref = pendingList;

pendingList = ref.discovered;

ref.discovered = null;

// 如果该 Reference 对象是 Cleaner 类型,那么在这里就会调用它的 clean 方法

if (ref instanceof Cleaner) {

// Cleaner 的 clean 方法就是在这里调用的

((Cleaner)ref).clean();

synchronized (processPendingLock) {

// 将等待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的其他 Java 业务线程唤醒

processPendingLock.notifyAll();

}

} else {

// 这里处理除 Cleaner 之外的其他 Reference 对象

// 比如,其他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FinalReference

// 将他们添加到对应的 ReferenceQueue 中

ref.enqueueFromPending();

}

}

// 本次 GC 收集到的 Reference 对象到这里就全部处理完了

synchronized (processPendingLock) {

// false 表示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已经处理完毕 pendingList

processPendingActive = false;

// 唤醒其他等待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 Java 线程。

processPendingLock.notifyAll();

}

}

这里我们先聊一聊 processPendingLock 和 processPendingActive 的作用,它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和 Java 业务线程对于 Reference 处理进度视图的一致性。

什么意思呢 ?我们还是拿 Cleaner 来说,对于 Cleaner 而言,ReferenceHandler 线程扮演的其实是一个资源回收的角色,Java 业务线程扮演的其实是一个资源申请的角色。

当 Java 线程申请资源的时候,如果资源不够了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先去看看当前系统中有没有正在被回收的资源,对吧。

  • 如果 processPendingActive 为 true,表示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正在处理 Cleaner 释放资源

  • 如果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不为空,说明当前系统中有正在等待回收的资源。

如果以上两个条件成立的话,那么 Java 线程就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等一等,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把该回收的资源回收完。当本次 GC 所收集到的所有 Cleaner 都已经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完之后,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就会 notify 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等待的 Java 线程,随后 Java 线程再去尝试申请资源。

如果当前系统中并没有正在被回收的资源,比如下面两个条件:

  • processPendingActive 为 false,表示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已经将本次 GC 收集到的 Cleaner 全部处理完了。

  • 如果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为空,说明当前系统中没有可回收的资源。

这种情况下 Java 线程就不需要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等待了,要么就直接触发 OOM,要么就调用 System.gc 尝试让 GC 在去收集一些需要被处理的 Cleaner。

明白了这些,我们接着来看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Reference 的主线流程。

首先 ReferenceHandler 线程会将 pendingList 中的 Reference 依次从链表上摘下,随后会判断一下这个 Reference 对象的具体类型,如果是 Cleaner 类型的话,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就会在这里调用它的 clean 方法。

public void clean() {

if (!remove(this))

return;

try {

// 进行资源清理

thunk.run();

} catch (final Throwable x) {

.... 省略 ....

}

}

在 clean 方法中,会执行 thunk 的 run 方法,在创建 DiretByteBuffer 的时候会将 thunk 指向一个 Deallocator 实例。

private static class Deallocator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底层调用 free 来释放 native memory

UNSAFE.freeMemory(address);

}

}

当执行完 clean 方法之后,其实 Cleaner 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但别忘了,Cleaner 内部有一个全局的双向链表,里边强引用着所有的 Cleaner 对象。

public class Cleaner extends PhantomReference<Object>

{

private static Cleaner first = null;

private Cleaner next = null, prev = null;

}

image

所以为了让 Cleaner 可以在下一轮 GC 中被回收掉,需要调用 remove 方法将这个 Cleaner 对象从双向链表中摘下,断开这个唯一的强引用。等到下次 GC 的时候,这个 Cleaner 对象就可以被回收了。

好了,现在关于 Cleaner 处理的完整生命周期,笔者就为大家介绍完了,但在 pendingList 中除了 Cleaner 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 Reference 对象,比如,其他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FinalReference。

当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发现 pending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不是 Cleaner,那么就会调用 enqueueFromPending 方法,将这个 Reference 对象添加到与其对应的 ReferenceQueue 中。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volatile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private void enqueueFromPending() {

var q = queue;

if (q != ReferenceQueue.NULL) q.enqueue(this);

}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中收集到的 Reference 对象最终是会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转移到这个 ReferenceQueue 中的。位于 ReferenceQueue 中的 Reference 对象会通过它的 next 字段串联起来。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volatile Reference next;

}

而这个 ReferenceQueue 我们是可以在 Java 业务线程中直接访问的,它是一个全局的队列。当被 Reference 对象引用的普通 Java 对象被回收之后,如果我们想要在 Java 业务线程中处理这个 Reference 对象,那么就必须在创建 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传入一个全局的 ReferenceQueue

Reference(T referent,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

// 被引用的普通 Java 对象

this.referent = referent;

// 全局 ReferenceQueue 实例

this.queue = (queue == null) ? ReferenceQueue.NULL : queue;

}

当 referent 对象被回收之后,那么与它关联的 Reference 对象随后就会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转移到这个 ReferenceQueue 中。JDK 提供了两种方式让我们能够在 Java 业务线程中从 ReferenceQueue 获取 Reference 对象。

一个是 poll() 函数,它是一种非阻塞的方式,当 ReferenceQueue 中没有任何 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调用 poll() 就会返回 null 。

public Reference<? extends T> poll()

另一个是 remove(long timeout) 函数,它是一种阻塞的方式,当 ReferenceQueue 中没有任何 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调用 remove 的时候 Java 业务线程就会一直阻塞,直到 ReferenceQueue 中有 Reference 对象被添加进来。我们也可以传入 timeout (单位为:ms) 来设置阻塞的超时时间。

public Reference<? extends T> remove(long timeout)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下面是 ReferenceQueue 的简单使用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ReferenceQueue<Object> reference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Object phantomObject = new Object();

Reference phantomReference = new PhantomReference(phantomObject,referenceQueue);

Object weakObject = new Object();

Reference weakReference = new WeakReference(weakObject, referenceQueue);

Object softObject = new Object();

Reference softReference = new SoftReference(softObject, referenceQueue);

phantomObject = null;

weakObject = null;

// 当内存不足的时候,softObject 才会被回收

softObject = null;

System.gc();

Reference getReferenceByPoll = referenceQueue.poll();

long timeout = 1000;

Reference getReferenceByRemove = referenceQueue.remove(timeout);

}

当 phantomReference 虚引用的 phantomObject 以及 weakReference 弱引用的 weakObject,softReference 软引用的 softObject 被 GC 回收掉的时候,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就会将这里的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 转移到 referenceQueue 中。

我们在 Java 业务线程通过调用 referenceQueue 的 poll() 方法或者 remove(timeout) 方法就可以将这些 reference 对象拿出来进行相关处理。

下面笔者继续以 WeakHashMap 为例,来说明一下 ReferenceQueue 的使用场景,首先 WeakHashMap 的内部包含了一个 ReferenceQueue 的实例 —— queue,WeakHashMap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一个哈希表 —— table,table 中的元素类型为 Entry 结构。

public class Weak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

Entry<K,V>[] table;

private final ReferenceQueue<Object> 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

Entry 是一个 WeakReference,弱引用了 key,强引用了 value,在构造 Entry 实例的时候需要传入一个 ReferenceQueue,当 key 被 GC 回收的时候,这个 Entry 实例就会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从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转移到这里的 ReferenceQueue 中。

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WeakReference<Object> implements Map.Entry<K,V> {

V value;

final int hash;

Entry<K,V> next;

/**

* Creates new entry.

*/

Entry(Object key, V value,

ReferenceQueue<Object> queue,

int hash, Entry<K,V> next) {

super(key, queue);

this.value = value;

this.hash = hash;

this.next = next;

}

}

从 WeakHashMap 的 put 方法实现中我们可以看到,构建 Entry 实例的时候传入的这个 ReferenceQueue 正是 WeakHashMap 内部的 queue 实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Object k = maskNull(key);

int h = hash(k);

Entry<K,V>[] tab = getTable();

int i = indexFor(h, tab.length);

...... 省略 ......

Entry<K,V> e = tab[i];

// 创建 Entry 的时候会传入 ReferenceQueue

tab[i] = new Entry<>(k, value, queue, h, e);

return null;

}

image

当 Entry 对象中的 key 在 WeakHashMap 之外存在强引用的时候,那么 key 是不会被 GC 回收的。当这个强引用被断开之后,发生 GC 的时候,这个 key 就会被 GC 回收掉,以此同时,与 key 关联的这个 Entry 对象(WeakReference)就会被 JVM 放入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

随后 ReferenceHandler 线程会将 Entry 对象从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转移到 WeakHashMap 内部的这个 ReferenceQueue 中。

image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ReferenceQueue 中保存的正是 WeakHashMap 所有已经被 GC 回收的 key 对应的 Entry 对象。key 都已经被回收了,那么这个 Entry 对象以及其中的 value 也没什么用了。

调用 WeakHashMap 的任意方法都会触发对 ReferenceQueue 的检测,遍历 ReferenceQueue,将队列中所有的 Entry 对象以及其中的 value 清除掉,当下一次 GC 的时候,这些 Entry 对象以及 value 就可以被回收了,防止内存泄露的发生。

private void expungeStaleEntries() {

for (Object x; (x = queue.poll()) != null; ) {

synchronized (queue) {

... 将 ReferenceQueue 中的 Entry 全部从 WeakHashMap 中删除 ...

}

}

}

到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 Reference 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且也明白了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的核心逻辑,最后我们在回过头来看一下在创建 DirectByteBuffer 的时候,Bits.reserveMemory 函数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

3.3 Bits.reserveMemory

当我们使用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 来向 JVM 申请 direct memory 的时候,direct memory 的容量是受到 -XX:MaxDirectMemorySize 参数限制的,在 ZGC 中 -XX:MaxDirectMemorySize 默认为堆的最大容量(-Xmx)。

class DirectByteBuffer extends MappedByteBuffer implements DirectBuffer

{

private final Cleaner cleaner;

DirectByteBuffer(int cap) { // package-private

...... 省略 .....

// 检查堆外内存整体用量是否超过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 如果超过则尝试等待一下 JVM 回收堆外内存,回收之后还不够的话则抛出 OutOfMemoryError

Bits.reserveMemory(size, cap);

// 底层调用 malloc 申请虚拟内存

base = UNSAFE.allocateMemory(size);

...... 省略 .....

cleaner = Cleaner.create(this, new Deallocator(base, size, cap));

}

}

所以在创建 DirectByteBuffer 之前,需要通过 Bits.reserveMemory 来检查一下当前 direct memory 的使用量是否已经超过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的限制,如果超过了就需要进行一些补救的措施,尝试去回收一部分 direct memory 用以满足本次申请的容量需求。

检查当前 direct memory 使用量是否超过限制的逻辑在 tryReserveMemory 函数中完成:

// -XX:MaxDirectMemorySize 最大允许使用的 direct memory 容量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long MAX_MEMORY = VM.maxDirectMemory();

// 向 OS 实际申请的内存,考虑到内存对齐的情况,实际向 OS 申请的内存会比指定的 cap 要多

private static final AtomicLong RESERVED_MEMORY = new AtomicLong();

// 已经使用的 direct memory 总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AtomicLong TOTAL_CAPACITY = new AtomicLong();

private static boolean tryReserveMemory(long size, long cap) {

long totalCap;

while (cap <= MAX_MEMORY - (totalCap = TOTAL_CAPACITY.get())) {

if (TOTAL_CAPACITY.compareAndSet(totalCap, totalCap + cap)) {

RESERVED_MEMORY.addAndGet(size);

COUNT.incrementAndGet();

return true;

}

}

// 已经超过了最大 direct memory 容量的限制则返回 false

return false;

}

如果 tryReserveMemory 返回 false 表示当前系统中 direct memory 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的限制,随后就会调用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检查一下当前系统中是否还有待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Cleaner)没有处理。

如果有的话,就让当前 Java 业务线程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等待一下,目的是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调用 Cleaner 释放 direct memory。等到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完这些 Cleaner 就会将当前业务线程从 processPendingLock 上唤醒。

随后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方法返回 true ,表示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的的这些 Cleaner 已经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完了,又释放了一些 direct memory。

如果当前系统中没有待处理的 Cleaner , 那么就返回 false ,说明系统中已经没有任何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 了。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static boolean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ynchronized (processPendingLock) {

// processPendingActive = true 表示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正在处理 PendingList 中的 Cleaner,那么就等待 ReferenceHandler 处理完

// hasReferencePendingList 检查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是否包含待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

// 如果还有待处理的 Reference,那么也等待一下

if (processPendingActive || hasReferencePendingList()) {

// 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Cleaner 释放 direct memory

processPendingLock.wait();

return true;

} else {

// 当前系统中没有待处理的 Reference,直接返回 false

return false;

}

}

}

}

当 Java 业务线程从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上唤醒之后,如果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已经回收了一些 direct memory(返回 true),那么就尝试再次调用 tryReserveMemory 检查一下当前系统中剩余的 direct memory 容量是否满足本次申请的需要。

如果还是不满足,那么就循环调用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持续查看当前系统是否有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如果确实没有任何 direct memory 可以被回收了(返回 false)那么就退出循环。

退出循环之后,那么就说明当前系统中已经没有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 了,这种情况下 JDK 就会调用 System.gc() 来立即触发一次 Full GC,尝试让 JVM 在去回收一些没有任何强引用的 directByteBuffer。

如果当前系统中确实存在一些没有任何强引用的 directByteBuffer,那么本轮 GC 就可以把它们回收掉,于此同时,与这些 directByteBuffer 关联的 Cleaner 也会被 JVM 放入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

那么 JDK 就会再次调用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去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这些 Cleaner 释放 direct memory。等到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完之后,再去调用 tryReserveMemory 查看当前 direct memory 的容量是否满足本次申请的需要。

如果还是不满足,但本次 GC 回收的 Cleaner 已经全部被执行完了,系统中已经没有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 了,那该怎么办呢 ?

此时 JDK 再去调用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就会返回 false,最后的一个补救措施就是让当前 Java 业务线程在一个 while (true) 循环中睡眠 —— Thread.sleep(sleepTime), 最多睡眠 9 次,每次睡眠时间按照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ms 依次递增,目的是等待其他线程触发 GC,尝试看看后面几次的 GC 是否能回收到一些 direct memory。

这里不让当前线程继续触发 System.gc 的目的是,我们刚刚已经触发一轮 GC 了,仍然没有回收到足够的 direct memory,那如果再次立即触发 GC ,收效依然不会很大,所以这里选择等待其他线程去触发。

如果在睡眠了 9 次之后,也就是尝试等待 511 ms 之后,依然没有足够的 direct memory ,那么就抛出 OOM 异常。

JDK 这里选择连续睡眠的应对场景还有另外一种,如果 System.gc() 触发的是一次 Concurrent Full GC,那么 Java 业务线程是可以与 GC 线程一起并发执行的。

此时 JDK 去调用 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有很大可能会返回 false,因为 GC 线程可能还没有遍历标记到 Cleaner 对象,自然 JVM 中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啥也没有。

连续睡眠应对的就是这种并发执行的情况,每次睡眠时间由短逐渐变长,尽可能及时的感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的变化。

以上就是 Bits.reserveMemory 函数的核心逻辑,明白这些之后,在看源码的实现就很清晰了。

image

static void reserveMemory(long size, long cap) {

// 首先检查一下 direct memory 的使用量是否已经超过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的限制

if (tryReserveMemory(size, cap)) {

return;

}

final JavaLangRefAccess jlra = SharedSecrets.getJavaLangRefAccess();

boolean interrupted = false;

try {

boolean refprocActive;

do {

try {

// refprocActive = true 表示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又释放了一些 direct memory

// refprocActive = false 表示当前系统中没有待处理的 Cleaner,系统中已经没有任何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 了

refprocActive = jlra.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Defer interrupts and keep trying.

interrupted = true;

refprocActive = true;

}

// 再次检查 direct memory 的容量是否能够满足本次分配请求

if (tryReserveMemory(size, cap)) {

return;

}

} while (refprocActive);

// 此时系统中已经没有任何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 了

// 只能触发 gc,尝试让 JVM 再去回收一些没有任何强引用的 directByteBuffer

System.gc();

// 下面开始睡眠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调用 Cleaner 释放 direct memory

// 初始睡眠时间, 单位 ms

long sleepTime = 1;

// 睡眠次数,最多睡眠 9 次

int sleeps = 0;

while (true) {

if (tryReserveMemory(size, cap)) {

return;

}

// MAX_SLEEPS = 9

if (sleeps >= MAX_SLEEPS) {

break;

}

try {

// 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Cleaner 释放 direct memory (返回 true)

// 当前系统中没有任何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则 Thread.sleep 睡眠 (返回 false)

if (!jlra.waitForReferenceProcessing()) {

// 睡眠等待其他线程触发 gc,尝试看看后面几轮 gc 是否能够回收到一点 direct memory

// 最多睡眠 9 次,每次睡眠时间按照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ms 依次递增

Thread.sleep(sleepTime);

sleepTime <<= 1;

sleeps++;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interrupted = true;

}

}

// 在尝试回收 direct memory 511 ms 后触发 OOM

throw new OutOfMemoryError

("Cannot reserve "

+ size + " bytes of direct buffer memory (allocated: "

+ RESERVED_MEMORY.get() + ", limit: " + MAX_MEMORY +")");

} finally {

}

}

从上面 Bits.reserveMemory 的源码实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监控当前 JVM 进程 direct memory 的使用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 direct memory 的使用量达到了 -XX:MaxDirectMemorySize 的限制,那么此时我们再去通过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 来向 JVM 申请 direct memory 的话,就会引起很大的阻塞延迟。

首先当前线程会阻塞在 processPendingLock 上去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Cleaner 释放 direct memory。

如果当前系统中没有可回收的 direct memory,当前线程又会触发一次 Full GC,如果 Full GC 之后也没有回收足够的 direct memory 的话,当前线程还会去睡眠等待其他线程触发 GC,极端的情况下需要睡眠 9 次,也就是说在 511 ms 之后才会去触发 OOM。所以监控系统中 direct memory 的用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4. JVM 如何实现 Reference 语义

在前面的几个小节中,笔者为大家全面且详细地介绍了 Reference 在各中间件以及 JDK 中的应用场景,相信大家现在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哪种具体的 Reference, JDK 又如何处理这些 Reference 的流程已经非常清晰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一直还没触达到 Reference 的本质,而在经过前面三个小节的内容铺垫之后,笔者将会在本小节中,带着大家深入到 JVM 内部,去看看 JVM 到底是如何实现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 以及 FinalReference 相关语义的。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把之前在概念层面介绍的各种 Reference 语义,一一映射到源码级别的实现上,让大家从抽象层面再到具象层面彻底理解 Reference 的本质。大家对各种 Reference 的模糊理解,在后面的内容中都会得到清晰的解答。

哈哈,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和标题开始挂上钩了

但在本小节的内容开始之前,笔者想和大家明确两个概念,因为后面笔者不想在用大段的语言重复解释他们。JDK 对于引用类的设计层级有两层,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 以及 FinalReference 都继承于 Reference 类中。

image

后续笔者将会用 Reference 这个概念来统称以上四种引用类型,除非遇到不同 Reference 的语义实现时,笔者才会特殊指明具体的 Reference 类型。而 Reference 所引用的普通 Java 对象,存放在 referent 字段中,后面我们将会用 referent 来统一指代被引用的 Java 对象。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T referent;

}

好了,在我们明确了 Reference 和 referent 的概念之后,笔者先向大家抛一个问题出来,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下。我们都知道,只要一个 Java 对象存在从 GcRoot 到它的强引用链,那么这个 Java 对象就会被 JVM 标记为 alive,本轮 GC 就不会回收它。

这个强引用链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 GC 根对象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而这些非静态的成员变量也会引用到其他 Java 对象,这些 Java 对象也会有自己的非静态成员变量,这些成员变量又会引用到其他 Java 对象,这就慢慢形成了从 GC 根对象出发的有向引用关系图,这个引用关系图就是强引用链。

image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的话,那么从本质上来说 Reference 类也是一个普通的 Java 类,它的实例也是一个普通的对象实例,referent 也是它的一个成员变量,按理说,JVM 也可以从 GcRoot 开始遍历到 Reference 对象,近而通过它的成员变量 referent 遍历到被它引用的普通 Java 对象。

这里我们先不用考虑什么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的概念,我们只从本质上来说,JVM 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这条引用链将 referent 标记为 alive 呢 ?那为什么在 GC 的时候,这个 referent 就被当做垃圾回收了呢 ?

image

这里笔者先以 WeakReference 为例说明,事实上 JVM 对于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 以及 FinalReference 的处理总体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于 PhantomReference,SoftReference,FinalReference 会进行一些小小的特殊处理,这个笔者后面会放到单独的小节中讨论。我们先以 WeakReference 来说明 JVM 对于 Reference 的总体处理流程。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弄明白 JVM 在 GC 的时候是如何遍历对象的引用关系图的,在处理普通 Java 对象的引用关系时和处理 Reference 对象的引用关系时有何不同 ?

4.1 JVM 如何遍历对象的引用关系图

这里笔者要再次提醒大家,现在请你立刻,马上忘掉脑海中关于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的所有概念,让我们回归 Reference 类的本质,它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 Java 类,Reference 相关的实例就是一个普通的 Java 对象。

image

看透了这一层,剩下的就好办了,现在这些所有的问题最终汇结成了 —— JVM 如何遍历普通 Java 对象的引用关系图。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JVM 从 GcRoot 开始遍历,期间遇到的每一个对象,在 JVM 看来就是活跃的,当 GC 线程遍历到一个对象时,就会将这个对象标记为 alive,然后在看这个对象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引用了哪些对象,顺藤摸瓜,沿着这些成员变量所引用的对象继续标记 alive,直到所有的引用关系图被遍历完。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 JVM 如何找到对象中的这些成员变量,而对象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段内存,当我们通过 new 关键字分配对象的时候,JVM 首先会为这个对象分配一段内存,然后根据 Java 的对象模型初始化这段内存。下图中展示的就是 Java 对象的内存模型,其中存放了对象的 MarkWord , 类型信息,以及实例数据(下图中的蓝色区域)。

image

对象内存模型中的实例数据区中包含了对象中的基本类型字段还有引用类型字段,当 JVM 遍历到一个对象实例时,这个实例所占用的内存地址是不是就知道了,知道了对象所占内存的地址,那么实例数据区的地址也就知道了。

JVM 近而可以遍历这段实例数据内存区域,如果发现是基本类型的字段就跳过,如果是引用类型的字段,那么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成员变量,该成员变量引用的对象地址是不是就知道了,最后根据引用类型的成员变量指向的对象地址,找到被引用的对象,然后标记为 alive,最后再次从这个对象出发,循环上述逻辑,慢慢的就找到了所有存活的对象。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实际上 JVM 并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效率太低了,系统中有成千上万的对象实例,JVM 不可能每遍历一个对象,就到对象内存中的实例数据区去挨个寻找引用类型的成员变量。

那么有没有一种索引结构来提前记录对象中究竟有哪些引用类型的成员变量,并且这些成员变量在对象内存中的位置偏移呢 ?这个索引结构就是 JVM 中的 OopMapBlock 。

// Describes where oops are located in instances of this klass.

class OopMapBlock {

public:

// Byte offset of the first oop mapped by this block.

int offset() const { return _offset; }

void set_offset(int offset) { _offset = offset; }

// Number of oops in this block.

uint count() const { return _count; }

void set_count(uint count) { _count = count; }

private:

int _offset;

uint _count;

};

OopMapBlock 结构用于描述对象中定义的那些引用类型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在对象内存中的偏移位置,每个 OopMapBlock 中包含多个非静态成员变量的地址偏移索引,而且这些非静态成员变量的地址必须是连续的。

什么意思呢 ? 比如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在一个类中连续的定义了多个非静态成员变量(引用类型),那么这些成员变量的地址偏移就被封装到了一个 OopMapBlock 中。

但如果我们在类中定义成员变量的时候,中间插入了一个基本类型的成员变量,这么原本连续的引用类型的成员变量就不连续了,被分割成了两段。JVM 就会用两个 OopMapBlock 来索引他们的地址偏移。

除了由于被基本类型的成员变量分割而导致产生多个 OopMapBlock 之外,在对象类型的父类中也可能会定义非静态成员变量,父类中也会有多个 OopMapBlock。

image

OopMapBlock 结构中的 _offset 用来指定第一个非静态引用类型的成员变量在对象内存地址中的偏移。_count 表示 OopMapBlock 中地址连续的非静态成员变量个数。

另外还有字段与字段之间的字节填充,由于字节填充造成字段之间的地址不连续,也会产生多个 OopMapBlock。但是每个 OopMapBlock 中封装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地址一定是连续的。

这样一来,一个 Java 类型在 JVM 中就会拥有多个 OopMapBlock,这些 OopMapBlock 被组织在一个叫做 nonstatic_oop_maps 的数组中,当 JVM 遍历到一个对象实例时,如果能找到这个 nonstatic_oop_maps,近而通过数组中的这些 OopMapBlock 是不是就能立马将对象实例中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都找出来了。

好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了,这个 nonstatic_oop_maps 数组存放在哪里 ?JVM 如何找到这个 nonstatic_oop_maps ?

从 JVM 对于 Java 类型的设计层面来讲,nonstatic_oop_maps 属于 Java 类的元信息,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在 JDK 层面每一个 Java 类都会对应一个 Class 对象来描述 Java 类的元信息,而 JDK 层面上的这个 Class 对象,对应于 JVM 层面来说就是 InstanceKlass 实例。

JVM 在加载 Java 类的时候会为 Java 类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类加载完成之后,JVM 会为 Java 类创建一个 InstanceKlass 实例,nonstatic_oop_maps 就放在这个 InstanceKlass 实例里。

从 InstanceKlass 实例的内存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出,nonstatic_oop_maps 是紧挨在 vtable,itable 之后的。

InstanceKlass* InstanceKlass::allocate_instance_klass(const ClassFileParser& parser, TRAPS) {

// InstanceKlass 实例的内存布局

const int size = InstanceKlass::size(parser.vtable_size(),

parser.itable_size(),

nonstatic_oop_map_size(parser.total_oop_map_count()),

parser.is_interface());

const Symbol* const class_name = parser.class_name();

assert(class_name != NULL, "invariant");

ClassLoaderData* loader_data = parser.loader_data();

assert(loader_data != NULL, "invariant");

InstanceKlass* ik;

// Allocation

if (REF_NONE == parser.reference_type()) {

if (class_name == vmSymbols::java_lang_Class()) {

...... 省略 ....

}

else if (is_class_loader(class_name, parser)) {

...... 省略 ....

} else {

// 对于普通的 Java 类来说,这里创建的是 InstanceKlass 实例

ik = new (loader_data, size, THREAD) InstanceKlass(parser, InstanceKlass::_kind_other);

}

} else {

// 对于 Reference 类来说,这里创建的是 InstanceRefKlass 实例

ik = new (loader_data, size, THREAD) InstanceRefKlass(parser);

}

return ik;

}

对于普通的 Java 类型来说,这里创建的是 InstanceKlass 实例,对于 Reference 类型来说,这里创建的是 InstanceRefKlass 实例,大家要牢记这一点。

了解了 InstanceKlass 实例的内存布局之后,获取 nonstatic_oop_maps 数组就很简单了,我们只需要跳过 vtable 和 itable 就得到了 nonstatic_oop_maps 的起始内存地址。

inline OopMapBlock* InstanceKlass::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const {

return (OopMapBlock*)(start_of_itable() + itable_length());

}

inline intptr_t* InstanceKlass::start_of_itable() const { return (intptr_t*)start_of_vtable() + vtable_length(); }

但 JVM 遍历的是 Java 对象,那如何通过 Java 对象获取到其对应在 JVM 中的 InstanceKlass 呢 ? 这就用到了前面笔者提到的 Java 对象的内存模型,在 JVM 中用 oopDesc 结构来描述 Java 对象的内存模型。

class oopDesc {

private:

volatile markWord _mark;

union _metadata {

Klass* _klass;

narrowKlass _compressed_klass;

} _metadata;

}

我们在 Java 层面见到的对象,对应于 JVM 层面就是一个 oopDesc 实例,JVM 直接处理的就是这个 oopDesc 实例,在 oopDesc 中有一个 _klass 类型指针,指向的就是 Java 对象所属的 Java 类在 JVM 层面上对应的 InstanceKlass 实例,

我们可以通过 klass() 函数来获取 oopDesc 中的 _klass:

Klass* oopDesc::klass() const {

if (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

// 开启压缩指针的情况

return CompressedKlassPointers::decode_not_null(_metadata._compressed_klass);

} else {

return _metadata._klass;

}

}

当 JVM 遍历到一个 oop (JVM 层面的 Java 对象)时,首先会将它标记位 alive,随后通过 klass() 函数获取它对应的 InstanceKlass 实例。

template <typename OopClosureType>

void oopDesc::oop_iterate(OopClosureType* cl) {

// 遍历对象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

OopIteratorClosureDispatch::oop_oop_iterate(cl, this, klass());

}

JVM 遍历对象引用关系图的核心逻辑就封装在 InstanceKlass 中的 oop_oop_iterate_oop_maps 方法中: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ALWAYSINLINE void InstanceKlass::oop_oop_iterate_oop_maps(oop obj, OopClosureType* closure) {

// InstanceKlass 中有多个 OopMapBlock,它们在 InstanceKlass 实例内存中会放在一起

// 获取首个 OopMapBlock 地址

OopMapBlock* map = 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 获取 InstanceKlass 中包含的 OopMapBlock 个数,这些都是在类加载的时候决定的

// class 文件中有字段表,在类加载的时候可以根据字段表建立 OopMapBlock

OopMapBlock* const end_map = map + nonstatic_oop_map_count();

// 挨个遍历 InstanceKlass 中所有的 OopMapBlock

for (; map < end_map; ++map) {

// OopMapBlock 中包含的是 java 类中非静态成员变量在对象地址中的偏移

// 通过它直接可以获取到成员变量的指针

oop_oop_iterate_oop_map<T>(map, obj, closure);

}

}

在这里首先会通过 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在 InstanceKlass 实例中获取 nonstatic_oop_maps 数组的起始地址 map ,然后根据 nonstatic_oop_maps 中包含的 OopMapBlock 个数,获取最后一个 OopMapBlock 的地址 end_map

根据这些 OopMapBlock 索引好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地址偏移,挨个获取这些成员变量的地址,并通过 do_oop 逐个进行标记。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ALWAYSINLINE void InstanceKlass::oop_oop_iterate_oop_map(OopMapBlock* map, oop obj, OopClosureType* closure) {

// 通过成员变量在 obj 对象内存中的偏移获取成员变量指针

T* p = (T*)obj->obj_field_addr<T>(map->offset());

// 获取该 OopMapBlock 所映射的成员变量个数

T* const end = p + map->count();

// 遍历成员变量挨个标记

for (; p < end; ++p) {

// 标记成员变量

Devirtualizer::do_oop(closure, p);

}

}

以上就是 JVM 如何遍历对象引用关系图的所有核心逻辑,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个 OopMapBlock,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被 JVM 构建出来的呢 ?

4.2 OopMapBlock 在何时 ?又是如何 ?被 JVM 构建出来

OopMapBlock 构建了 Java 类中定义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在对象实例中的偏移地址索引,这些都属于类的元信息,在类加载的时候都可以确定下来。所以 nonstatic_oop_maps 自然也是在类加载的时候被构建出来的。

Java 类的元信息存放在 .class 文件中,.class 文件是由 Java 编译器从 .java 文件中编译而来。.class 文件中存放的是字节码,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特定二进制格式的二进制流。里面将 Java 类的元信息按照特定格式组织在一起。

Java 类加载的过程就是 JVM 将 .class 文件中的二进制流加载到内存,并对字节流中的数据进行校验,转换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 Java 类型。

.class 文件中的二进制字节流可以来自于 JAR 包,也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也可以通过动态代理在程序运行时生成。不管 .class 文件中的二进制字节流是从哪里获取的,最终都是通过 ClassLoader 的 native 方法 defineClass1 加载这些二进制字节流到内存中并生成代表该类的 java.lang.Class 对象,作为这个类在 Metaspace 中的数据访问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ClassLoader {

static native Class<?> defineClass1(ClassLoader loader, String name, byte[] b, int off, int len,

ProtectionDomain pd, String source);

}

在 defineClass1 的 native 实现中,会调用到一个 SystemDictionary::resolve_from_stream 方法,在这里会完成类的加载,验证,解析等操作,在完成类的解析之后就会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创建 InstanceKlass 实例,最后将 nonstatic_oop_maps 填充到 InstanceKlass 实例中。

static jclass jvm_define_class_common(const char *name,

jobject loader, const jbyte *buf,

jsize len, jobject pd, const char *source,

TRAPS) {

// 将 class 文件的二进制字节流转换为 ClassFileStream

ClassFileStream st((u1*)buf, len, source, ClassFileStream::verify);

// 进行类的加载,验证,解析,随后为创建 InstanceKlass 实例

Klass* k = SystemDictionary::resolve_from_stream(&st, class_name,

class_loader,

cl_info,

CHECK_NULL);

}

InstanceKlass* SystemDictionary::resolve_class_from_stream

if (k == NULL) {

k = KlassFactory::create_from_stream(st, class_name, loader_data, cl_info, CHECK_NULL);

}

}

类的加载逻辑主要在 KlassFactory::create_from_stream 中进行:

InstanceKlass* KlassFactory::create_from_stream(ClassFileStream* stream,

Symbol* name,

ClassLoaderData* loader_data,

const ClassLoadInfo& cl_info,

TRAPS) {

// 这里完成类的加载,验证,解析 以及 nonstatic_oop_maps 的构建

ClassFileParser parser(stream,

name,

loader_data,

&cl_info,

ClassFileParser::BROADCAST, // publicity level

CHECK_NULL);

// 分配 InstanceKlass 实例,并将构建好的 nonstatic_oop_maps 填充到 InstanceKlass 实例中

InstanceKlass* result = parser.create_instance_klass(old_stream != stream, *cl_inst_info, CHECK_NULL);

return result;

}

nonstatic_oop_maps 的构建主要是在类解析阶段之后,由 post_process_parsed_stream 函数负责触发构建。

ClassFileParser::ClassFileParser(ClassFileStream* stream,

Symbol* name,

ClassLoaderData* loader_data,

const ClassLoadInfo* cl_info,

Publicity pub_level,

TRAPS) :

........ 省略 加载,验证,解析逻辑 ......

// 这里会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

post_process_parsed_stream(stream, _cp, CHECK);

}

在 post_process_parsed_stream 函数中会对 Java 类中定义的所有字段进行布局:

void ClassFileParser::post_process_parsed_stream(

..... 省略 .....

// 对 Java 类中的字段信息进行布局

_field_info = new FieldLayoutInfo();

FieldLayoutBuilder lb(class_name(), super_klass(), _cp, _fields,

_parsed_annotations->is_contended(), _field_info);

// 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

lb.build_layout();

}

void FieldLayoutBuilder::build_layout() {

// 在对类中的字段完成布局之后,会调用一个 epilogue() 函数

compute_regular_layout();

}

// nonstatic_oop_maps的构建逻辑就在这里

void FieldLayoutBuilder::epilogue() {

在字段布局完成之后,会在 epilogue() 函数中按照字段的布局信息,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

  1. 首先继承来自其父类的 nonstatic_oop_maps。

  2. _root_group->oop_fields() 中获取类中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并将相邻的成员变量构建在同一个 OopMapBlock 中

  3. 处理被 @Contended 标注过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属于同一个 content group 的成员变量在对象实例内存中必须连续存放,独占 CPU 缓存行。所以同一个 content group 下的成员变量会被构建在同一个 OopMapBlock 中。

void FieldLayoutBuilder::epilogue() {

// 开始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

int super_oop_map_count = (_super_klass == NULL) ? 0 :_super_klass->nonstatic_oop_map_count();

int max_oop_map_count = super_oop_map_count + _nonstatic_oopmap_count;

OopMapBlocksBuilder* nonstatic_oop_maps =

new OopMapBlocksBuilder(max_oop_map_count);

// 继承父类的 nonstatic_oop_maps

if (super_oop_map_count > 0) {

nonstatic_oop_maps->initialize_inherited_blocks(_super_klass->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_super_klass->nonstatic_oop_map_count());

}

// 为非静态成员变量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

if (_root_group->oop_fields() != NULL) {

for (int i = 0; i < _root_group->oop_fields()->length(); i++) {

LayoutRawBlock* b = _root_group->oop_fields()->at(i);

// 构建 OopMapBlock,相邻的字段构建在一个 OopMapBlock 中

// 不相邻的字段分别构建在不同的 OopMapBlock 中

nonstatic_oop_maps->add(b->offset(), 1);

}

}

// 为 @Contended 标注的非静态成员变量构建 nonstatic_oop_maps

// 在静态成员变量上标注 @Contended 将会被忽略

if (!_contended_groups.is_empty()) {

for (int i = 0; i < _contended_groups.length(); i++) {

FieldGroup* cg = _contended_groups.at(i);

if (cg->oop_count() > 0) {

assert(cg->oop_fields() != NULL && cg->oop_fields()->at(0) != NULL, "oop_count > 0 but no oop fields found");

// 构建 OopMapBlock,属于同一个 contended_groups 的成员变量在内存中要放在一起

nonstatic_oop_maps->add(cg->oop_fields()->at(0)->offset(), cg->oop_count());

}

}

}

// 对相邻的 OopMapBlock 进行排序整理

// 确保在内存中相邻排列的非静态成员变量被构建在一个 OopMapBlock 中

nonstatic_oop_maps->compact();

int nonstatic_field_end = align_up(_layout->last_block()->offset(), heapOopSize);

// Pass back information needed for InstanceKlass creation

_info->oop_map_blocks = nonstatic_oop_maps;

_info->_nonstatic_field_size = (nonstatic_field_end - instanceOopDesc::base_offset_in_bytes()) / heapOopSize;

_info->_has_nonstatic_fields = _has_nonstatic_fields;

}

JVM 在完成类的加载,解析,以及构建完 nonstatic_oop_maps 之后,就会为 Java 类在 JVM 中分配一个 InstanceKlass 实例。

InstanceKlass* ClassFileParser::create_instance_klass(bool changed_by_loadhook,

const ClassInstanceInfo& cl_inst_info,

TRAPS) {

if (_klass != NULL) {

return _klass;

}

// 分配 InstanceKlass 实例

InstanceKlass* const ik =

InstanceKlass::allocate_instance_klass(*this, CHECK_NULL);

// 填充 InstanceKlass 实例

fill_instance_klass(ik, changed_by_loadhook, cl_inst_info, CHECK_NULL);

return ik;

}

InstanceKlass::allocate_instance_klass 只是分配了一个空的 InstanceKlass 实例 ,所以需要 fill_instance_klass 函数来填充 InstanceKlass 实例。在这里会将刚刚构建好的 nonstatic_oop_maps 填充到 InstanceKlass 实例中。

void ClassFileParser::fill_instance_klass(InstanceKlass* ik,

bool changed_by_loadhook,

const ClassInstanceInfo& cl_inst_info,

TRAPS) {

ik->set_nonstatic_field_size(_field_info->_nonstatic_field_size);

ik->set_has_nonstatic_fields(_field_info->_has_nonstatic_fields);

assert(_fac != NULL, "invariant");

ik->set_static_oop_field_count(_fac->count[STATIC_OOP]);

// 将构建好的 nonstatic_oop_maps 填充到 InstanceKlass 实例中

OopMapBlocksBuilder* oop_map_blocks = _field_info->oop_map_blocks;

if (oop_map_blocks->_nonstatic_oop_map_count > 0) {

oop_map_blocks->copy(ik->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

}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 JVM 如何利用这个 nonstatic_oop_maps 来高效的遍历对象的引用关系图,并且也知道了 JVM 在何时 ?又是如何 ? 将 nonstatic_oop_maps 创建出来并填充到 InstanceKlass 实例中。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的铺垫之后,我们再来看 Reference 语义的实现逻辑就很简单了。

4.3 Reference 类型的 OopMapBlock 有何不同

前面我们提到,当 JVM 遍历到一个对象并将其标记为 alive 之后,随后就会从这个普通 Java 对象的内存模型中将 _klass 指针取出来,对于普通的 Java 类型来说,它的 _klass 指针指向的是一个 InstanceKlass 实例,而对于 Reference 类型来说,它的 _klass 指针指向的是一个 InstanceRefKlass 实例。

随后会从 InstanceKlass 实例中将 nonstatic_oop_maps 数组取出来,这个 nonstatic_oop_maps 是在类加载的时候被创建并填充到 InstanceKlass 实例中的。

根据 nonstatic_oop_maps 中构建的类中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在对象内存中的地址偏移,JVM 可以轻松的获取到对象中成员变量的地址,顺藤摸瓜,再将这些非静态成员变量引用到的对象全部标记为 alive,反复循环这个逻辑,最终会将整个引用关系图遍历标记完毕。

image

但是别忘了 Reference 类型本质上也是一个 Java 类,referent 也是 Reference 类中定义的一个非静态成员变量。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T referent;

volatile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volatile Reference next;

private transient Reference<?> discovered;

}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JVM 是不是也可以通过 nonstatic_oop_maps 获取到 referent 的内存地址 ,近而将 Reference 引用的对象标记为 alive 呢 ?但是现实是,这个 referent 并没有被 JVM 标记到。

image

这就有点奇怪了是吧,JVM 是怎么做到的呢 ?Reference 的语义是如何实现的呢 ?

我们从头来捋一捋,现在的现象是什么 ? 是 Reference 对象的非静态成员变量 referent 没有被标记到对吧。那么查找一个对象的非静态成员变量靠什么 ? 靠的是不是就是我们前面花了大量篇幅介绍的 OopMapBlock ?那这个 OopMapBlock 从哪里来的 ?对于普通对象是不是在它的 InstanceKlass 实例中,对于 Reference 类型的对象是不是在它的 InstanceRefKlass 实例 中 ?

那为什么对于普通对象来说,可以通过 OopMapBlock 遍历到它的非静态成员变量,而对于 Reference 对象来说,就无法通过 OopMapBlock 遍历到它的 referent 呢 ?

难道是 JVM 对于 InstanceRefKlass 的 nonstatic_oop_maps 进行了一系列的魔改,压根就没有为 referent 在 OopMapBlock 中建立索引 ?这样自然就不会遍历到 referent,也无法将它标记为 alive 了。

事实上,JVM 就是这么干的,那么在哪里,又是如何对 InstanceRefKlass 进行魔改的呢 ?

在 JVM 启动的时候会对 SystemDictionary 进行初始化,SystemDictionary 在 JVM 中的角色是用于管理系统中已经加载的所有 class 类,在 SystemDictionary 初始化的时候会调用到一个重要的函数 InstanceRefKlass::update_nonstatic_oop_maps

void SystemDictionary::initialize(TRAPS) {

// Resolve basic classes

vmClasses::resolve_all(CHECK);

}

void vmClasses::resolve_all(TRAPS) {

InstanceRefKlass::update_nonstatic_oop_maps(vmClasses::Reference_klass());

}

从函数命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就是对 InstanceRefKlass 进行魔改的地方了。

void InstanceRefKlass::update_nonstatic_oop_maps(Klass* k) {

// Reference 类中的 referent 字段和 discovered 字段的索引偏移从 OopMapBlock 中清除掉

// 在后面通过 Reference 遍历标记成员变量的时候不需要遍历标记这两个字段

InstanceKlass* ik = InstanceKlass::cast(k);

OopMapBlock* map = ik->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 Updated map starts at "queue", covers "queue" and "next".

const int new_offset = java_lang_ref_Reference::queue_offset();

const unsigned int new_count = 2; // queue and next

assert(map->offset() == referent_offset, "just checking");

assert(map->count() == count, "just checking");

map->set_offset(new_offset);

map->set_count(new_count);

}

在 JVM 启动的时候会对所有基础类进行加载当然也包含 Reference 类,和普通的 Java 类型一样,Reference 类被加载之后,JVM 也会为它构建一个全量的 nonstatic_oop_maps,里面确实也包含了所有的非静态成员变量(referent 字段也包括在内)。

随后就会在 update_nonstatic_oop_maps 中对 InstanceRefKlass 进行魔改。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T referent;

volatile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volatile Reference next;

private transient Reference<?> discovered;

}

首先会通过 java_lang_ref_Reference::queue_offset() 将成员变量 queue 的地址偏移取出来 —— new_offset,然后将原来 OopMapBlock 的 _count 设置为 2 ,用新的 new_offset,new_count 重新构建 OopMapBlock。

这里 new_count 设置为 2 的意思就是,只将 Reference 类中的非静态成员变量 queue 和 next 构建到 OopMapBlock 中。

也就是说,当 JVM 遍历到一个 Reference 对象时,只能通过它的 OopMapBlock 遍历到 queue 和 next,无法遍历到 referent 和 discovered。

经过这样的魔改之后,JVM 就巧妙地实现了 Reference 的语义。大家这里可以停下来回想回想 WeakReference 的语义,是不是就实现了当一个 Java 对象只存在一条弱引用链的时候,发生 GC 的时候,只被弱引用所关联的对象就会被回收掉。本质原因就是这个被 JVM 魔改之后的 OopMapBlock 产生了作用。

有同学可能会问了,你说的只是 WeakReference 的语义啊,Reference 又不只是 WeakReference 这一种,还有 Soft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FinalReference 这些 Reference 类型,好像在这一小节中并没有看到他们的语义实现。

事实上,笔者在这一小节中只是为大家揭露 Reference 最为本质的面貌,Soft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FinalReference 这些具体的语义都是在 WeakReference 语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小的魔改而已,等笔者把该铺垫的背景知识全部铺垫好,后面会有单独的小节专门为大家解释清楚其他 Reference 类型的语义实现。

5. JVM 在 GC 的时候如何处理 Reference

在本文的第三小节中,我们主要在 JVM 的外围来讨论 JDK 如何通过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来处理 Reference 对象,其中提到 JVM 内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当 Reference 的 referent 对象没有任何强引用链或者软引用链可达时,GC 线程就会回收这个 referent 对象。那么与之对应的 Reference 对象就会被 JVM 采用头插法的方式插入到这个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

// zReferenceProcessor.cpp 文件

OopHandle Universe::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Create a handle for reference_pending_list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OopHandle(vm_global(), NULL);

如果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没有任何需要被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时,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就会在一个 native 方法 ——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上阻塞等待。

当发生 GC 的时候,JVM 就会从 GcRoot 开始挨个遍历整个引用关系图中的对象,并将遍历到的对象标记为 alive,没有被标记到的对象就会被 JVM 当做垃圾回收掉。

当 referent 对象没有被标记到,需要被 GC 线程回收的时候,JVM 就会将与它关联的 Reference 插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并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后面的内容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已经详细的讨论过了。

image

本小节中,笔者将带着大家深入到 JVM 内部,看看发生 GC 的时候,JVM 如何处理这些 Reference 对象 ? 如何判断哪些 Reference 需要被插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 和我们前面第三小节中的内容遥相呼应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从 JDK 层面再到 JVM 层面将整个 Reference 的处理链路打通了。

下面笔者就以 ZGC 为例,带着大家看一看 JVM 内部到底是如何处理 Reference 的 :

void ZDriver::gc(const ZDriverRequest& request) {

ZDriverGCScope scope(request);

// Phase 1: Pause Mark Start

// 初始化 gc 相关的统计信息,清空 object alocator 的缓存页,切换地址视图,设置标记条带个数

pause_mark_start();

// Phase 2: Concurrent Mark

// 标记 gc root, 标记普通对象,以及 Reference 对象

// 经过主动刷新,被动刷新之后,如果标记栈中还有对象,也不会再进行标记了

// 剩下的对象标记任务放到 pause_mark_end 中 STW 阶段执行

concurrent(mark);

// Phase 3: Pause Mark End 再标记阶段,标记上一阶段剩下的对象

// zgc 低延迟的精髓,如果 1ms 内结束不了 STW 标记,那么就在发起一轮 concurrent 标记

// 目的是降低应用线程的停顿控制在 1ms 以内

while (!pause_mark_end()) {

// 1ms 内没有标记完应用线程本地标记栈的内容,那么就重新开始一轮并发标记。

// Phase 3.5: Concurrent Mark Continue

concurrent(mark_continue);

}

// Phase 4: Concurrent Mark Free

// 释放标记栈资源

concurrent(mark_free);

// Phase 5: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 这里就是本小节讨论的重点

concurrent(process_non_strong_references);

....... 省略 .......

}

ZGC 整个 GC 过程分为 10 个阶段,其中只有四个阶段需要非常短暂的 STW,剩下的六个阶段全部是与 Java 应用线程并发执行的,阶段虽然比较多,整个 GC 过程也非常的复杂,但与本小节相关的阶段只有两个,分别是第二阶段的并发标记阶段 —— Phase 2: Concurrent Mark,与第五阶段的并发处理非强引用 Reference 阶段 —— Phase 5: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其中 Concurrent Mark 主要的任务就是从 GcRoot 开始并发标记根对象,并沿着根对象遍历整个堆中的引用关系,在整个遍历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那些需要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随后会将这些 Reference 对象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你刚才不是说 JVM 会将需要被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插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吗 ?怎么现在又变成 _discovered_list 了 ?

事实上,大家可以将 _discovered_list 理解为一个临时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在 ZGC 的整个过程中会用到两个临时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它们分别是 _discovered_list,_pending_list。

class ZReferenceProcessor : public ReferenceDiscoverer {

ZPerWorker<oop> _discovered_list;

ZContended<oop> _pending_list;

}

ZGC 有多个 GC 线程负责并发执行垃圾回收任务,_discovered_list 是 ZPerWorker 类型的,每一个 GC 线程都有一个 _discovered_list,负责临时存储由该 GC 线程在并发标记过程中发现的 Reference 对象。

在并发标记结束之后,这些 GC 线程就会将各自在 _discovered_list 中收集到的 Reference 对象统一转移到 _pending_list 中,_pending_list 在所有 GC 线程中是共享的,负责汇总 ZGC 线程收集到的所有 Reference 对象。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的最后,JVM 会将 _pending_list 中汇总的 Reference 对象再次统一转移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_reference_pending_list 是最终对外的发布形态,ReferenceHandler 线程只会和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打交道。

理解了这个背景,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下 Concurrent Mark 阶段是如何发现 Reference 对象的

5.1 Concurrent Mark

当 ZGC 遍历到一个对象 —— oop obj 并将其标记为 alive 之后,就会调用 follow_object 方法,来遍历 obj 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然后将这些成员变量所引用的 obj 标记为 alive,然后再次调用 follow_object 继续遍历引用关系图,这样循环往复。 ZGC 就是靠着这个 follow_object 方法驱动着所有 GC 线程去遍历整个堆的引用关系图。

void ZMark::follow_object(oop obj, bool finalizable) {

if (finalizable) {

ZMarkBarrierOopClosure<true /* finalizable */> cl;

obj->oop_iterate(&cl);

} else {

// 最终的标记逻辑是在这个闭包中完成的

ZMarkBarrierOopClosure<false /* finalizable */> cl;

// 遍历标记 obj 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

obj->oop_iterate(&cl);

}

}

这里就来到了笔者在第四小节中介绍的内容,这个函数熟悉吗 ?没印象的话再去回顾下第四小节。

template <typename OopClosureType>

void oopDesc::oop_iterate(OopClosureType* cl) {

OopIteratorClosureDispatch::oop_oop_iterate(cl, this, klass());

}

首先会通过 klass() 函数去获取 obj 中的 _klass 指针,对于普通类型的 Java 对象来说,_klass 指向的是 InstanceKlass 实例,对于 Reference 类型的对象来说,_klass 指向的是 InstanceRefKlass 实例。

最终的遍历动作是在对应 Klass 中的 oop_oop_iterate 方法中进行的,本小节我们重点关注 InstanceRefKlass。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void InstanceRefKlass::oop_oop_iterate(oop obj, OopClosureType* closure) {

// 遍历 Reference 对象的非静态成员变量,注意这里 referent 字段和 discovered 字段是不会被遍历到的

InstanceKlass::oop_oop_iterate<T>(obj, closure);

// 判断该 Reference 对象是否需要加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oop_oop_iterate_ref_processing<T>(obj, closure);

}

首先会调用 InstanceKlass::oop_oop_iterate 函数,这个函数熟悉吗 ?我们在第四小节中重点介绍的就是这个函数。

在这个函数中获取 InstanceRefKlass 实例中的 nonstatic_oop_maps,通过 OopMapBlock 去遍历标记 Reference 对象非静态成员变量。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ALWAYSINLINE void InstanceKlass::oop_oop_iterate_oop_maps(oop obj, OopClosureType* closure) {

OopMapBlock* map = start_of_nonstatic_oop_maps();

OopMapBlock* const end_map = map + nonstatic_oop_map_count();

for (; map < end_map; ++map) {

oop_oop_iterate_oop_map<T>(map, obj, closure);

}

}

但笔者前面介绍过,InstanceRefKlass 中的 nonstatic_oop_maps 是被 JVM 经过特殊魔改的,这里并不会遍历到 Reference 对象的 referent 字段和 discovered 字段。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private T referent;

volatile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volatile Reference next;

private transient Reference<?> discovered;

}

在遍历标记完 Reference 对象的非静态成员变量之后,JVM 会调用

oop_oop_iterate_ref_processing 来判断该 Reference 对象是否应该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class Contains>

void InstanceRefKlass::oop_oop_iterate_ref_processing(oop obj, OopClosureType* closure, Contains& contains) {

switch (closure->reference_iteration_mode()) {

case OopIterateClosure::DO_DISCOVERY:

// 执行这里的 discovery 逻辑,发现需要被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

oop_oop_iterate_discovery<T>(obj, reference_type(), closure, contains);

break;

...... 省略 .....

}

}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class Contains>

void InstanceRefKlass::oop_oop_iterate_discovery(oop obj, ReferenceType type, OopClosureType* closure, Contains& contains) {

// Try to discover reference and return if it succeeds.

if (try_discover<T>(obj, type, closure)) {

// 走到这里说明 Reference 对象已经被加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了

// 加入到 _discovered_list 的条件是:

// 1. referent 没有被标记,说明不活跃

// 2. Reference 对象之前没有被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第一次添加)

return;

}

}

在 try_discover 中,JVM 首先会通过 load_referent 从堆中加载 Reference 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这里会判断 referent 对象是否已经被 GC 线程标记过了,如果已经被标记了,说明 referent 是 alive 的,那么这个 Reference 对象就不需要被放入 _discovered_list 中,直接 return 掉。

如果 referent 没有被标记,则进入 ZReferenceProcessor->discover_reference 函数中作进一步的 discover 逻辑判断。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OopClosureType>

bool InstanceRefKlass::try_discover(oop obj, ReferenceType type, OopClosureType* closure) {

// ZReferenceProcessor

ReferenceDiscoverer* rd = closure->ref_discoverer();

if (rd != NULL) {

// 从堆中加载 Reference 对象的 referent

oop referent = load_referent(obj, type);

if (referent != NULL) {

if (!referent->is_gc_marked()) {

// Only try to discover if not yet marked.

// true 表示 reference 被加入到 discover-list 中了

return rd->discover_reference(obj, type);

}

}

}

return false;

}

discover_reference 的逻辑很简单,主要分为两步:

  1. 通过 should_discover 判断该 Reference 对象是否需要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2. 如果 Reference 对象需要被处理的话就通过 discover 方法,将其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discover_reference(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

// true : 表示 referent 还存活(被强引用或者软引用关联),那么就不能放到 _discovered_list

// false : 表示 referent 不在存活,那么就需要把 reference 放入 _discovered_list

if (!should_discover(reference, type)) {

// Not discovered

return false;

}

// 将 reference 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头插法)

discover(reference, type);

// Discovered

return true;

}

should_discover 判断是否将 Reference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的逻辑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如果 Reference 对象的状态是 inactive,那么 JVM 就不会将它放入 _discovered_list 中。那么什么时候 Reference 对象会变为 inactive 呢 ?

比如,应用线程自己调用 Reference.enqueue() 方法,自己亲自将 Reference 对象添加到与其关联的 ReferenceQueue 中等待进一步的处理。那么这里 JVM 就不需要将 Reference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了。

因为最终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还是会从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将 Reference 添加到 ReferenceQueue 中,这样一来就重复了。应用线程在调用 Reference.enqueue() 方法之后,Reference 的状态就变为了 inactive

还有一种变为 inactive 的情况就是应用线程直接调用 Reference.clear() 方法,表示应用线程自己已经处理过 Reference 对象了,JVM 就别管了,此时 Reference 的状态变为 inactive , 那么在下一轮 GC 的时候该 Reference 对象就会被回收,并且不会再次被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Reference 状态变为 inactive 之后,JVM 将不会再次将其放入 _discovered_list 的原因了,因为它已经被处理过了。处于 inactive 状态的 Reference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 referent = null

第二个条件是如果它的 referent 仍然存在强引用链,那么这个 Reference 将不会被放入 _discovered_list。

第三个条件是如果它的 referent 仍然存在软引用链,也就是还被软引用所关联,如果此时内存充足,软引用不会被回收的话,那么这个 Reference 也不会被放入 _discovered_list。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should_discover(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 获取 referent 对象的地址视图

volatile oop* const referent_addr = reference_referent_addr(reference);

// 调整 referent 对象的地址视图为 remapped + mark0 也就是 weakgood 视图

// 表示该 referent 对象目前只能通过弱引用链访问到,而不能通过强引用链访问到

// 注意这里是调整 referent 的视图而不是调整 Reference 的视图

const oop referent = ZBarrier::weak_load_barrier_on_oop_field(referent_addr);

// 此时 Reference 的状态就是 inactive,那么这里将不会重复将 Reference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重复处理

if (is_inactive(reference, referent, type)) {

return false;

}

// referent 还被强引用关联,那么 return false 也就是说不能被加入到 discover list 中

if (is_strongly_live(referent)) {

return false;

}

// referent 还被软引用有效关联,那么 return false 也就是说不能被加入到 discover list 中

if (is_softly_live(reference, type))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如果 Reference 对象的 referent 在当前堆中已经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了,并且该 Reference 对象不是 inactive 状态的,那么 JVM 就会将该 Reference 对象通过下面的 discover 方法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头插法)。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discover(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

// Add reference to discovered list

// 确保 reference 不在 _discovered_list 中,不能重复添加

assert(reference_discovered(reference) == NULL, "Already discovered");

oop* const list = _discovered_list.addr();

// 头插法,reference->discovered = *list

reference_set_discovered(reference, *list);

// reference 变为 _discovered_list 的头部

*list = reference;

}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 ZGC 的 Concurrent Mark 阶段, Reference 对象被 JVM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需要同时符合下面四个条件:

  1. Reference 对象引用的 referent 没有被 GC 标记过。
  2. Reference 对象的状态不能是 inactive, 也就是说这个 Reference 还没有被应用线程处理过,Reference 之前没有加入过 _discovered_list。
  3. referent 不存在任何强引用链。
  4. referent 不存在任何软引用链。

image

好了,现在 Reference 在 Concurrent Mark 阶段的处理过程,笔者就为大家介绍完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 _discovered_list 中收集到的 Reference 都只是临时的,因为当前所处的阶段为并发标记阶段,应用线程和 GC 线程是并发执行的,再加上标记阶段还没有结束,所以 Reference 加入到 _discovered_list 的条件可能随时会被应用线程和 GC 线程再次改变。

_discovered_list 终态的确定需要等到并发标记阶段完全结束,在 ZGC 的第五阶段 ——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进行最终的处理。

5.2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void ZHeap::process_non_strong_references() {

// Process Soft/Weak/Final/PhantomReferences

_reference_processor.process_references();

// Enqueue Soft/Weak/Final/PhantomReferences

_reference_processor.enqueue_references();

}

ZGC 在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对于 Reference 的最终处理是在 ZReferenceProcessor 中完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核心步骤:

首先在 process_references() 函数中,判断 ZGC 在 Concurrent Mark 阶段的 _discovered_list 中收集到的临时 Reference 对象所引用的 referent 是否存活,如果这些 referent 仍然存活,那么就需要将对应的 Reference 对象从 _discovered_list 中移除。

如果这些 referent 不再存活,那么就将与其关联的 Reference 对象继续保留在 _discovered_list,最后将 _discovered_list 中依然保留的 Reference 对象添加到 _pending_list 中,然后清空 _discovered_list。

第二个步骤就是在 enqueue_references() 函数中,将最终确定下来的 _pending_list 再次添加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随后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最后清空 _pending_list,为下一轮 GC 做准备。

以上就是 ZGC 对于 Non-Strong References 的总体处理流程,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这两个核心步骤中的具体处理细节: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process_references() {

// Process discovered lists

ZReferenceProcessorTask task(this);

_workers->run(&task);

}

process_references() 对于 _discovered_list 的处理逻辑被封装在一个 ZReferenceProcessorTask 中,由所有 GC 线程来一起并发执行这个 Task。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work() {

// Process discovered references

oop* const list = _discovered_list.addr();

oop* p = list;

// 循环遍历 _discovered_list,检查之前收集到的 Reference 对象的 referent 是否存活

while (*p != NULL) {

const oop reference = *p;

const ReferenceType type = reference_type(reference);

// 如果该 reference 已经被应用程序处理过了 -> referent == NULL, 那么就不需要再被处理了,直接丢弃

// 如果 referent 依然存活,那么也要丢弃,不能放入 _discovered_list 中

if (should_drop(reference, type)) {

// 如果 referent 是 alive 的或者在上一轮 GC 中已经被处理过,则将 reference 从 _discovered_list 中删除

*p = drop(reference, type);

} else {

// 如果 referent 不是 alive 的,在并发标记阶段没有被标记,那么就让它继续留在 _discovered_list 中

// 这里会调用 reference 的 clear 方法 -> referent 置为 null

// 返回 reference 在 _discovered_list 中的下一个对象,继续 while 循环

p = keep(reference, type);

}

}

// 将 _discovered_list 原子地添加到 _pending_list 中

if (*list != NULL) {

*p = Atomic::xchg(_pending_list.addr(), *list);

// 清空 _discovered_list

*list = NULL;

}

}

首先通过 _discovered_list.addr() 获取 GC 线程的本地 _discovered_list,前面我们提到 _discovered_list 是一个 ZPerWorker 类型的,每一个 GC 线程对应一个,用于在 Concurrent Mark 阶段并发 discover Reference。

循环遍历 _discovered_list,挨个获取链表中收集到的临时 Reference,通过 should_drop 方法判断是否需要将 Reference 对象从 _discovered_list 中移除。移除条件有两个:

  1. 如果 Reference 对象的 referent 被置为 null , 那么就需要将这里的 Reference 对象移除掉。因为在 Reference 被放入到 _pending_list 之前,JVM 会主动调用 Reference 对象的 clear 方法,将 referent 置空。referent = null 代表的语义是这个 Reference 之前已经被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了,比如在上一轮 GC 中就已经被处理了,本轮 GC 直接将 Reference 对象回收掉就好了,不需要再重复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2. 如果 Reference 对象在前几轮 GC 没有被处理过,是在本轮 GC 中新发现的,那么就继续判断它的 referent 是否还存活,如果仍然存活的话,就将 Reference 对象移除,因为 referent 还活着,自然也不需要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should_drop(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 获取 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const oop referent = reference_referent(reference);

// 如果 Reference 对象在上一轮 GC 中被处理过或者已经被应用线程自己处理了,那么本轮 GC 直接回收掉

// 不会再将 Reference 对象重复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if (referent == NULL) {

return true;

}

// 如果 referent 仍然存活,那么也会将 Reference 对象移除,不需要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if (type == REF_PHANTOM) {

// 针对 PhantomReference 对象的特殊处理,后面在专门的小节中讲解,这里先忽略

return ZBarrier::is_alive_barrier_on_phantom_oop(referent);

} else {

// 本小节我们重点关注这个分支,主要就是判断这个 referent 是否被标记为 alive

return ZBarrier::is_alive_barrier_on_weak_oop(referent);

}

}

这里大家可能就有点懵了,因为笔者前面介绍过,在 ZGC 的 Concurrent Mark 阶段, Reference 对象被 JVM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的条件就是这个 Reference 对象的 referent 没有被标记过。那为什么这里又要判断一下呢 ?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场景:

image

上图中展示的这个场景是,一个 object 对象在 JVM 堆中同时被一个 StrongReference 对象和一个 WeakReference 对象所引用。

假设在 ZGC 的 Concurrent Mark 阶段,GC 线程先遍历到 WeakReference 对象,注意此时还没有遍历到 StrongReference 对象。由于还没有遍历到 StrongReference ,所以这个 object 对象还没有被标记为 alive。

而对于 WeakReference 对象来说,GC 线程并不会遍历标记它的 referent,对吧,这是我们第四小节中的内容了。这时这个 WeakReference 对象就会被 JVM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好的,我们继续 Concurrent Mark,后面 GC 线程最终是要遍历到 StrongReference 对象的,对吧。当 GC 线程遍历到 Strong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首先会标记这个 StrongReference 对象为 alive,随后开始遍历它的所有非静态成员变量,逐个进行标记 alive,在这个过程中 object 对象最终也会被标记为 alive。

当 Concurrent Mark 结束之后,我们来到了本小节的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那么对于此时被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的这个 WeakReference 对象是不是就不对了,因为它的 referent 后面又被标记为 alive 了,所以在 should_drop 函数的最后还是要通过 is_alive_barrier_on_weak_oop 判断一下 referent 是否被标记,如果被标记过了,那么就需要将这个 WeakReference 对象从 _discovered_list 中移除。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 ZReferenceProcessor::work 中的处理逻辑就很清晰了。首先 GC 线程会在 while (*p != NULL) 循环中不停的遍历 _discovered_list 中临时存放的这些 Reference 对象。

然后通过 should_drop 判断这个 Reference 对象是否应该从 _discovered_list 中移除,如果 should_drop 返回 true ,那么 JVM 就会通过 drop 方法将 Reference 对象移除。很简单的链表操作,这里笔者就不展开了。

如果 should_drop 返回 false, JVM 就会让这个 Reference 对象继续保留在 _discovered_list 中,并调用 keep 方法获取该 Reference 对象在 _discovered_list 中的下一个元素,继续进行 while 循环重复上述的判断逻辑。

oop* ZReferenceProcessor::keep(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

// 入队计数加 1

_enqueued_count.get()[type]++;

// 将 referent 置为 null ,此后 Reference 就变为了 inactive

make_inactive(reference, type);

// 从 _discovered_list 中获取下一个 Reference 继续循环

return reference_discovered_addr(reference);

}

keep 方法中会调用一个 make_inactive 方法,JVM 在这里会调用 Reference 对象的 clear 方法将 referent 置为 null 。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make_inactive(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if (type == REF_FINAL) {

..... 省略 FinalReference 的处理 ....

} else {

// 这里调用 Reference 对象的 clear 方法将,referent 置为 null

reference_clear_referent(reference);

}

}

那么此时如果我们在应用线程中调用这个 Reference 对象的 get() 方法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个 null 值,referent 对象被 JVM 置为 null 的时机就是这个 Reference 对象确定要被添加到 _pending_list 的时候。

WeakReference weakReference = new WeakReference<Object>(new Object());

weakReference.get();

当 _discovered_list 中的那些所有需要被移除的 Reference 对象都已经被移除之后,JVM 就会将终态的 _discovered_list 原子地添加到 _pending_list 中。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的最后,ZGC 就会调用 enqueue_references 方法将 _pending_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转移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最后重置 pending list,为下一轮 GC 做准备。

image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enqueue_references() {

if (_pending_list.get() == NULL) {

// Nothing to enqueue

return;

}

{

// Heap_lock protects external pending list

MonitorLocker ml(Heap_lock);

// 将 _pending_list 添加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

*_pending_list_tail = Universe::swap_reference_pending_list(_pending_list.get());

// 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ml.notify_all();

}

// 重置 pending list,为下一轮 GC 做准备

_pending_list.set(NULL);

_pending_list_tail = _pending_list.addr();

}

这里我们看到 ZGC 在更新完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之后,会调用一个 ml.notify_all(),那么这个操作是要唤醒谁呢 ?或者说谁会在 Heap_lock 上等待呢 ?

还记不记得笔者在第三小节中为大家介绍的 native 方法 ——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

// Reference.c 文件

JNIEXPORT void JNICALL

Java_java_lang_ref_Reference_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JNIEnv *env, jclass ignore)

{

JVM_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env);

}

// jvm.cpp 文件

JVM_ENTRY(void, JVM_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JNIEnv* env))

MonitorLocker ml(Heap_lock);

while (!Universe::has_reference_pending_list()) {

// 如果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还没有 Reference 对象,那么当前线程在 Heap_lock 上 wait

ml.wait();

}

JVM_END

那么谁会在这个方法上阻塞等待呢 ?答案就是 ——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private static class ReferenceHandl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tatic void processPendingReferences() {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 省略 .....

}

}

至于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被唤醒之后干了什么 ? 这不就是笔者在第三小节中详细为大家介绍的内容么,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和前面的内容遥相呼应起来了~~~

image

6. SoftReference 具体在什么时候被回收 ? 如何量化内存不足 ?

大家在网上或者在其他讲解 JVM 的书籍中多多少少会看到这样一段关于 SoftReference 的描述 —— “当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在整个堆中没有其他强引用的时候,发生 GC 的时候,如果此时内存充足,那么这个 referent 对象就和其他强引用一样,不会被 GC 掉,如果此时内存不足,系统即将 OOM 之前,那么这个 referent 对象就会被当做垃圾回收掉”。

image

当然了,如果仅从概念上理解的话,这样描述就够了,但是如果我们从 JVM 的实现角度上来说,那这样的描述至少是不准确的,为什么呢 ? 笔者先提两个问题出来,大家可以先思考下:

  1. 内存充足的情况下,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就一定不会被回收吗 ?

  2. 什么是内存不足 ?这个概念如何量化,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到底什么时候被回收 ?

下面笔者继续以 ZGC 为例,带大家深入到 JVM 内部去探寻下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

6.1 JVM 无条件回收 SoftReference 的场景

经过前面第五小节的介绍,我们知道 ZGC 在 Concurrent Mark 以及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中处理 Reference 对象的关键逻辑都封装在 ZReferenceProcessor 中。

在 ZReferenceProcessor 中有一个关键的属性 —— _soft_reference_policy,在 ZGC 的过程中,处理 SoftReference 的策略就封装在这里,本小节开头提出的那两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 _soft_reference_policy 中。

class ZReferenceProcessor : public ReferenceDiscoverer {

// 关于 SoftReference 的处理策略

ReferencePolicy* _soft_reference_policy;

}

那下面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 _soft_reference_policy 的初始化逻辑,那是不是关于 SoftReference 的一切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来一起看下 _soft_reference_policy 的初始化过程。

在 ZGC 开始的时候,首先会创建一个 ZDriverGCScope 对象,这里主要进行一些 GC 的准备工作,比如更新 GC 的相关统计信息,设置并行 GC 线程个数,以及本小节的重点,初始化 SoftReference 的处理策略 —— _soft_reference_policy。

void ZDriver::gc(const ZDriverRequest& request) {

ZDriverGCScope scope(request);

..... 省略 ......

}

class ZDriverGCScope : public StackObj {

private:

GCCause::Cause _gc_cause;

public:

ZDriverGCScope(const ZDriverRequest& request) :

_gc_cause(request.cause()),

{

// Set up soft reference policy

const bool clear = should_clear_soft_references(request);

ZHeap::heap()->set_soft_reference_policy(clear);

}

在 JVM 开始初始化 _soft_reference_policy 之前,会调用一个重要的方法 —— should_clear_soft_references,本小节的答案就在这里,该方法就是用来判断,ZGC 是否需要无条件清理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

  • 返回 true 表示,在 GC 的过程中只要遇到 SoftReference 对象,那么它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就会被当做垃圾清理,SoftReference 对象也会被 JVM 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这里就和 WeakReference 的语义一样了。

  • 返回 false 表示,内存充足的时候,JVM 就会把 SoftReference 当做普通的强引用一样处理,它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不会被回收,但内存不足的时候,被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就会被回收,SoftReference 也会被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

static bool should_clear_soft_references(const ZDriverRequest& request) {

// Clear soft references if implied by the GC cause

if (request.cause() == GCCause::_wb_full_gc ||

request.cause() == GCCause::_metadata_GC_clear_soft_refs ||

request.cause() == GCCause::_z_allocation_stall) {

// 无条件清理 SoftReference

return true;

}

// Don't clear

return false;

}

这里我们看到,在 ZGC 的过程中,只要满足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那么在 GC 过程中就会无条件地清理 SoftReference 。

  1. 引起 GC 的原因是 —— _wb_full_gc ,也就是由 WhiteBox 相关 API 触发的 Full GC,就会无条件清理 SoftReference。

  2. 引起 GC 的原因是 —— _metadata_GC_clear_soft_refs,也就是在元数据分配失败的时候触发的 Full GC,元空间内存不足,情况就很严重了,所以要无条件清理 SoftReference。

  3. 引起 GC 的原因是 —— _z_allocation_stall,在 ZGC 采用阻塞模式分配 Zpage 页面的时候,如果内存不足无法分配,那么就会触发一次 GC,这时 GC 的触发原因就是 _z_allocation_stall,这种情况下就会无条件清理 SoftReference。

ZGC 非阻塞模式分配 Zpage 的时候如果内存不足、就直接抛出 OutOfMemoryError,不会启动 GC 。

ZPage* ZPageAllocator::alloc_page(uint8_t type, size_t size, ZAllocationFlags flags) {

EventZPageAllocation event;

retry:

ZPageAllocation allocation(type, size, flags);

// 判断是否进行阻塞分配 ZPage

if (!alloc_page_or_stall(&allocation)) {

// 如果非阻塞分配 ZPage 失败,直接 Out of memory

return NULL;

}

}

在我们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在回头来看下 _soft_reference_policy 的初始化过程 :

参数 clear 就是 should_clear_soft_references 函数的返回值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set_soft_reference_policy(bool clear) {

static AlwaysClearPolicy always_clear_policy;

static LRUMaxHeapPolicy lru_max_heap_policy;

if (clear) {

log_info(gc, ref)("Clearing All SoftReferences");

_soft_reference_policy = &always_clear_policy;

} else {

_soft_reference_policy = &lru_max_heap_policy;

}

_soft_reference_policy->setup();

}

ZGC 采用了两种策略来处理 SoftReference :

  1. always_clear_policy : 当 clear 为 true 的时候,ZGC 就会采用这种策略,在 GC 的过程中只要遇到 SoftReference,就会无条件回收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SoftReference 对象也会被 JVM 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2. lru_max_heap_policy :当 clear 为 false 的时候,ZGC 就会采用这种策略,这种情况下 SoftReference 的存活时间取决于 JVM 堆中剩余可用内存的总大小,也是我们下一小节中讨论的重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lru_max_heap_policy 的初始化过程,看看 JVM 是如何量化内存不足的 ~~

6.2 JVM 如何量化内存不足

LRUMaxHeapPolicy 的 setup() 方法主要用来确定被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最大的存活时间,这个存活时间是和堆的剩余空间大小有关系的,也就是堆的剩余空间越大 SoftReference 的存活时间就越长,堆的剩余空间越小 SoftReference 的存活时间就越短。

void LRUMaxHeapPolicy::setup() {

size_t max_heap = MaxHeapSize;

// 获取最近一次 gc 之后,JVM 堆的最大剩余空间

max_heap -= Universe::heap()->used_at_last_gc();

// 转换为 MB

max_heap /= M;

// -XX:SoftRefLRUPolicyMSPerMB 默认为 1000 ,单位毫秒

// 表示每 MB 的剩余内存空间中允许 SoftReference 存活的最大时间

_max_interval = max_heap * SoftRefLRUPolicyMSPerMB;

assert(_max_interval >= 0,"Sanity check");

}

JVM 首先会获取我们通过 -Xmx 参数指定的最大堆 —— MaxHeapSize,然后在通过 Universe::heap()->used_at_last_gc() 获取上一次 GC 之后 JVM 堆占用的空间,两者相减,就得到了当前 JVM 堆的最大剩余内存空间,并将单位转换为 MB

现在 JVM 堆的剩余空间我们计算出来了,那如何根据这个 max_heap 计算 SoftReference 的最大存活时间呢 ?

这里就用到了一个 JVM 参数 —— SoftRefLRUPolicyMSPerMB,我们可以通过 -XX:SoftRefLRUPolicyMSPerMB 来指定,默认为 1000 , 单位为毫秒。

它表达的意思是每 MB 的堆剩余内存空间允许 SoftReference 存活的最大时长,比如当前堆中只剩余 1MB 的内存空间,那么 SoftReference 的最大存活时间就是 1000 ms,如果剩余内存空间为 2MB,那么 SoftReference 的最大存活时间就是 2000 ms 。

现在我们剩余 max_heap 的空间,那么在本轮 GC 中,SoftReference 的最大存活时间就是 —— _max_interval = max_heap * SoftRefLRUPolicyMSPerMB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SoftReference 的最大存活时间 _max_interval,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当前 JVM 堆的最大剩余空间。

  2. 我们指定的 -XX:SoftRefLRUPolicyMSPerMB 参数值,这个值越大 SoftReference 存活的时间就越久,这个值越小,SoftReference 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在我们得到了这个 _max_interval 之后,那么 JVM 是如何量化内存不足呢 ?被 SoftReference 引用的这个 referent 对象到底什么被回收 ?让我们再次回到 JDK 中,来看一下 SoftReference 的实现:

public class SoftReference<T> extends Reference<T> {

// 由 JVM 来设置,每次 GC 发生的时候,JVM 都会记录一个时间戳到这个 clock 字段中

private static long clock;

// 表示应用线程最近一次访问这个 SoftReference 的时间戳(当前的 clock 值)

// 在 SoftReference 的 get 方法中设置

private long timestamp;

public SoftReference(T referent) {

super(referent);

this.timestamp = clock;

}

public T get() {

T o = super.get();

if (o != null && this.timestamp != clock)

// 将最近一次的 gc 发生时间设置到 timestamp 中

// 用这个表示当前 SoftReference 最近被访问的时间戳

// 注意这里的时间戳语义是 最近一次的 gc 时间

this.timestamp = clock;

return o;

}

}

SoftReference 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字段,一个是 clock ,另一个是 timestamp。clock 字段是由 JVM 来设置的,在每一次发生 GC 的时候,JVM 都会去更新这个时间戳。具体一点的话,就是在 ZGC 的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处理完所有 Reference 对象之后,JVM 就会来更新这个 clock 字段。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process_references() {

ZStatTimer timer(ZSubPhaseConcurrentReferencesProcess);

// Process discovered lists

ZReferenceProcessorTask task(this);

// gc _workers 一起运行 ZReferenceProcessorTask

_workers->run(&task);

// Update SoftReference clock

soft_reference_update_clock();

}

soft_reference_update_clock() 中 ,JVM 会将 SoftReference 类中的 clock 字段更新为当前时间戳,单位为毫秒。

static void soft_reference_update_clock() {

const jlong now = os::javaTimeNanos() / NANOSECS_PER_MILLISEC;

java_lang_ref_SoftReference::set_clock(now);

}

而 timestamp 字段用来表示这个 SoftReference 对象有多久没有被访问到了,应用线程越久没有访问 SoftReference,JVM 就越倾向于回收它的 referent 对象。这也是 LRUMaxHeapPolicy 策略中 LRU 的语义体现。

应用线程在每次调用 SoftReference 的 get 方法时候,都会将最近一次的 GC 时间戳 clock 更新到 timestamp 中,这样一来,如果一个 SoftReference 被频繁的访问,那么 clock 和 timestamp 的值一直是相等的。

image

如果一个 SoftReference 已经很久没有被访问了,timestamp 就会远远落后于 clock,因为在没有被访问的这段时间内可能已经发生好几次 GC 了。

image

在我们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再来看一下 JVM 对于 SoftReference 的回收过程,在本文 5.1 小节中介绍的 ZGC Concurrent Mark 阶段中,当 GC 遍历到一个 Reference 类型的对象的时候,会在 should_discover 方法中判断一下这个 Reference 对象所引用的 referent 是否被标记过。如果 referent 没有被标记为 alive , 那么接下来就会将这个 Reference 对象放入 _discovered_list 中,等待后续被 ReferenHandler 处理,referent 也会在本轮 GC 中被回收掉。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should_discover(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 此时 Reference 的状态就是 inactive,那么这里将不会重复将 Reference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重复处理

if (is_inactive(reference, referent, type)) {

return false;

}

// referent 还被强引用关联,那么 return false 也就是说不能被加入到 discover list 中

if (is_strongly_live(referent)) {

return false;

}

// referent 现在只被软引用关联,那么就需要通过 LRUMaxHeapPolicy

// 来判断这个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是否应该存活

if (is_softly_live(reference, type))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如果当前遍历到的 Reference 对象是 SoftReference 类型的,那么就需要在 is_softly_live 方法中根据前面介绍的 LRUMaxHeapPolicy 来判断这个 SoftReference 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是否满足存活的条件。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is_softly_live(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if (type != REF_SOFT) {

// Not a SoftReference

return false;

}

// Ask SoftReference policy

// 获取 SoftReference 中的 clock 字段,这里存放的是上一次 gc 的时间戳

const jlong clock = java_lang_ref_SoftReference::clock();

// 判断是否应该清除这个 SoftReference

return !_soft_reference_policy->should_clear_reference(reference, clock);

}

通过 java_lang_ref_SoftReference::clock() 获取到的就是前面介绍的 SoftReference.clock 字段 —— timestamp_clock。

通过 java_lang_ref_SoftReference::timestamp(p) 获取到的就是前面介绍的 SoftReference.timestamp 字段。

如果 SoftReference.clock 与 SoftReference.timestamp 的差值 —— interval,小于等于前面介绍的 SoftReference 最大存活时间 —— _max_interval,那么这个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在本轮 GC 中就不会被回收,SoftReference 对象也不会被放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 The oop passed in is the SoftReference object, and not

// the object the SoftReference points to.

bool LRUMaxHeapPolicy::should_clear_reference(oop p,

jlong timestamp_clock) {

// 相当于 SoftReference.clock - SoftReference.timestamp

jlong interval = timestamp_clock - java_lang_ref_SoftReference::timestamp(p);

// The interval will be zero if the ref was accessed since the last scavenge/gc.

// 如果 clock 与 timestamp 的差值小于等于 _max_interval (SoftReference 的最大存活时间)

if(interval <= _max_interval) {

//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在本轮 GC 中就不会被回收

return false;

}

// interval 大于 _max_interval,这个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就会被回收

// SoftReference 也会被放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return true;

}

如果 interval 大于 _max_interval,那么这个 Soft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在本轮 GC 中就会被回收,SoftReference 对象也会被 JVM 放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等待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从以上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SoftReference 被 ZGC 回收的精确时机是,当一个 SoftReference 对象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被应用线程访问到了,那么发生 GC 的时候这个 SoftReference 就会被回收掉。

具体多久呢 ? 就是 _max_interval 指定的 SoftReference 最大存活时间,这个时间由当前 JVM 堆的最大剩余空间和 -XX:SoftRefLRUPolicyMSPerMB 共同决定。

比如,发生 GC 的时候,当前堆的最大剩余空间为 1MB,SoftRefLRUPolicyMSPerMB 指定的是 1000 ms ,那么当一个 SoftReference 对象超过 1000 ms 没有被应用线程访问的时候,就会被 ZGC 回收掉。

7. FinalReference 如何使 GC 过程变得磨磨唧唧

FinalReference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比较陌生的 Reference 类型,因为我们好像在各大中间件以及 JDK 中并没有见过它的应用场景,事实上,FinalReference 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也不是给我们用的,而是给 JVM 用的,它和 Java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执行机制有关。

public class Object {

@Deprecated(since="9")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

}

我们看到 finalize() 方法在 OpenJDK9 中已经被标记为 @Deprecated 了,并不推荐使用。笔者其实一开始也并不想提及它,但是思来想去,本文是主要介绍各类 Refernce 语义实现的,前面笔者已经非常详细的介绍了 SoftReference,Weak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 在 JVM 中的实现。

在文章的最后何不利用这个 FinalReference 将前面介绍的内容再次为大家串联一遍,加深一下大家对 Reference 整个处理链路的理解,基于这个目的,才有了本小节的内容。但笔者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大家使用它。

下面我们还是按照老规矩,继续从 JDK 以及 JVM 这两个视角全方位的介绍一下 FinalReference 的实现机制,并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 FinalReference 如何使整个 GC 过程变得拖拖拉拉,磨磨唧唧~~~

7.1 从 JDK 视角看 FinalReference

image

FinalReference 本质上来说它也是一个 Reference,所以它的基本语义和 WeakReference 保持一致,JVM 在 GC 阶段对它的整体处理流程和 WeakReference 也是大致一样的。

唯一一点不同的是,由于 FinalReference 是和被它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finalize() 执行有关,当一个普通的 Java 对象在整个 JVM 堆中只有 FinalReference 引用它的时候,按照 WeakReference 的基础语义来讲,这个 Java 对象就要被回收了。

但是在这个 Java 对象被回收之前,JVM 需要保证它的 finalize()被执行到,所以 FinalReference 会再次将这个 Java 对象重新标记为 alive,也就是在 GC 阶段重新复活这个 Java 对象。

后面的流程就和其他 Reference 一样了,FinalReference 也会被 JVM 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链表中,ReferenceHandler 线程被唤醒,随后将这个 FinalReference 从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上摘下,并加入到与其关联的 ReferenceQueue 中,这个流程就是我们第三小节主要讨论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 ?

image

和 Cleaner 不同的是,对于 FinalReference 来说,在 JDK 中还有一个叫做 FinalizerThread 线程来专门处理它,FinalizerThread 线程会不断的从与 FinalReference 关联的 ReferenceQueue 中,将所有需要被处理的 FinalReference 摘下,然后挨个执行被它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finalize() 方法

随后在下一轮的 GC 中,FinalReference 对象以及它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才会被 GC 回收掉。

以上就是 FinalReference 被 JVM 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下面让我们先回到最初的起点,这个 FinalReference 是怎么和一个 Java 对象关联起来的呢 ?

我们知道 FinalReference 是和 Java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执行有关的,如果一个 Java 类没有重写 finalize() 方法,那么在创建这个 Java 类的实例对象的时候将不会和这个 FinalReference 有任何的瓜葛,它就是一个普通的 Java 对象。

但是如何一个 Java 类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 ,那么在创建这个 Java 类的实例对象的时候, JVM 就会将一个 FinalReference 实例和这个 Java 对象关联起来。

instanceOop InstanceKlass::allocate_instance(TRAPS) {

// 判断这个类是否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

bool has_finalizer_flag = has_finalizer();

instanceOop i;

// 创建实例对象

i = (instanceOop)Universe::heap()->obj_allocate(this, size, CHECK_NULL);

// 如果该对象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

if (has_finalizer_flag && !RegisterFinalizersAtInit) {

// JVM 这里就会调用 Finalizer 类的静态方法 register

// 将这个 Java 对象与 FinalReference 关联起来

i = register_finalizer(i, CHECK_NULL);

}

return i;

}

我们看到,在 JVM 创建对象实例的时候,会首先通过 has_finalizer() 方法判断这个 Java 类有没有重写 finalize() 方法,如果重写了就会调用 register_finalizer 方法,JVM 最终会调用 JDK 中的 Finalizer 类的静态方法 register。

final class Finalizer extends FinalReference<Object> {

static void register(Object finalizee) {

new Finalizer(finalizee);

}

}

在这里 JVM 会将刚刚创建出来的普通 Java 对象 —— finalizee,与一个 Finalizer 对象关联起来, Finalizer 对象的类型正是 FinalReference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 Java 类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的时候,每当创建一个该类的实例对象,JVM 就会自动创建一个对应的 Finalizer 对象

Finalizer 的整体设计和之前介绍的 Cleaner 非常相似,不同的是 Cleaner 是一个 PhantomReference,而 Finalizer 是一个 FinalReference。

它们都有一个 ReferenceQueue,只不过 Cleaner 中的那个基本没啥用,但是 Finalizer 中的这个 ReferenceQueue 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内部都有一个双向链表,里面包含了 JVM 堆中所有的 Finalizer 对象,用来确保这些 Finalizer 在执行 finalizee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之前不会被 GC 回收掉。

final class Finalizer extends FinalReference<Object> {

private static ReferenceQueue<Object> 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 双向链表,保存 JVM 堆中所有的 Finalizer 对象,防止 Finalizer 被 GC 掉

private static Finalizer unfinalized = null;

private Finalizer next, prev;

private Finalizer(Object finalizee) {

super(finalizee, queue);

// push onto unfinalized

synchronized (lock) {

if (unfinalized != null) {

this.next = unfinalized;

unfinalized.prev = this;

}

unfinalized = this;

}

}

}

在创建 Finalizer 对象的时候,首先会调用父类方法,将被引用的 Java 对象以及 ReferenceQueue 关联注册到 FinalReference 中。

Reference(T referent,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

// 被引用的普通 Java 对象

this.referent = referent;

// Finalizer 中的 ReferenceQueue 实例(全局)

this.queue = (queue == null) ? ReferenceQueue.NULL : queue;

}

最后将这个 Finalizer 对象插入到双向链表 —— unfinalized 中。

image

这个结构是不是和第三小节中我们介绍的 Cleaner 非常相似。

image

而 Cleaner 最后是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执行的,那这个 Finalizer 最后是被哪个线程执行的呢 ?

这里就要引入另一个 system thread 了,在 Finalizer 类初始化的时候会创建一个叫做 FinalizerThread 的线程。

final class Finalizer extends FinalReference<Object> {

static {

ThreadGroup tg = Thread.currentThread().getThreadGroup();

// 获取 system thread group

for (ThreadGroup tgn = tg;

tgn != null;

tg = tgn, tgn = tg.getParent());

// 创建 system thread : FinalizerThread

Thread finalizer = new FinalizerThread(tg);

finalizer.setPriority(Thread.MAX_PRIORITY - 2);

finalizer.setDaemon(true);

finalizer.start();

}

}

FinalizerThread 的优先级被设置为 Thread.MAX_PRIORITY - 2,还记得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的优先级吗 ?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static {

Thread handler = new ReferenceHandler(tg, "Reference Handler");

// 设置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的优先级为最高优先级

handler.setPriority(Thread.MAX_PRIORITY);

handler.setDaemon(true);

handler.start();

}

}

而一个普通的 Java 线程,它的默认优先级是多少呢 ?

/**

* The default priority that is assigned to a thread.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ORM_PRIORITY = 5;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类线程的调度优先级为:ReferenceHandler > FinalizerThread > Java 业务 Thead

FinalizerThread 线程在运行起来之后,会不停的从一个 queue 中获取 Finalizer 对象,然后执行 Finalizer 中的 runFinalizer 方法,这个逻辑是不是和 ReferenceHandler 线程不停的从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获取 Cleaner 对象,然后执行 Cleaner 的 clean 方法非常相似。

private static class Finalizer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for (;;) {

try {

Finalizer f = (Finalizer)queue.remove();

f.runFinalizer(jla);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x) {

// ignore and continue

}

}

}

}

这个 queue 就是 Finalizer 中定义的 ReferenceQueue,在 JVM 创建 Finalizer 对象的时候,会将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的 Java 对象与这个 ReferenceQueue 一起注册到 FinalReference 中。

final class Finalizer extends FinalReference<Object> {

private static ReferenceQueue<Object> 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private Finalizer(Object finalizee) {

super(finalizee, queue);

}

}

那这个 ReferenceQueue 中的 Finalizer 对象是从哪里添加进来的呢 ?这就又和我们第三小节中介绍的内容遥相呼应起来了,就是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添加进来的。

private static class ReferenceHandl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tatic void processPendingReferences() {

// ReferenceHandler 线程等待 JVM 向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填充 Reference 对象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 用于指向 JVM 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Reference<?> pendingList;

synchronized (processPendingLock) {

// 获取 _reference_pending_list,随后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置为 null

// 方便 JVM 在下一轮 GC 处理其他 Reference 对象

pendingList = getAndClearReferencePendingList();

}

// 将 pending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挨个从链表中摘下处理

while (pendingList != null) {

// 从 pendingList 中摘下 Reference 对象

Reference<?> ref = pendingList;

pendingList = ref.discovered;

ref.discovered = null;

// 如果该 Reference 对象是 Cleaner 类型,那么在这里就会调用它的 clean 方法

if (ref instanceof Cleaner) {

// Cleaner 的 clean 方法就是在这里调用的

((Cleaner)ref).clean();

} else {

// 这里处理除 Cleaner 之外的其他 Reference 对象

// 比如,其他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FinalReference

// 将他们添加到各自注册的 ReferenceQueue 中

ref.enqueueFromPending();

}

}

}

}

当一个 Java 对象在 JVM 堆中只有 Finalizer 对象引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之后,JVM 首先会将这个 Java 对象复活,在本次 GC 中并不会回收它,随后会将这个 Finalizer 对象插入到 JVM 内部的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然后从 waitForReferencePendingList() 方法上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挨个摘下,注意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保存的既有 Cleaner,也有其他的 PhantomReference,WeakReference,SoftReference,当然也有本小节的 Finalizer 对象。

如果摘下的是 Cleaner 对象那么就执行它的 clean 方法,如果是其他 Reference 对象,比如这里的 Finalizer,那么就通过 ref.enqueueFromPending(),将这个 Finalizer 对象插入到它的 ReferenceQueue 中。

当这个 ReferenceQueue 有了 Finalizer 对象之后,FinalizerThread 线程就会被唤醒,然后执行 Finalizer 对象的 runFinalizer 方法。

image

Finalizer 的内部有一个双向链表 —— unfinalized,它保存了当前 JVM 堆中所有的 Finalizer 对象,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执行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之前被 GC 掉。

在 runFinalizer 方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个 Finalizer 对象从双向链表 unfinalized 上摘下,然后执行 referent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在 Java 类中重写的 finalize() 方法就是在这里被执行的。

private void runFinalizer(JavaLangAccess jla) {

synchronized (lock) {

if (this.next == this) // already finalized

return;

// 将 Finalizer 对象从双向链表 unfinalized 上摘下

if (unfinalized == this)

unfinalized = this.next;

else

this.prev.next = this.next;

if (this.next != null)

this.next.prev = this.prev;

this.prev = null;

this.next = this; // mark as finalized

}

try {

// 获取 Finalizer 引用的 Java 对象

Object finalizee = this.get();

if (!(finalizee instanceof java.lang.Enum)) {

// 执行 java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

jla.invokeFinalize(finalizee);

}

} catch (Throwable x) { }

// 调用 FinalReference 的 clear 方法,将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置为 null

// 下一轮 gc 的时候这个 FinalReference 以及它的 referent 对象就会被回收掉了。

super.clear();

}

最后调用 Finalizer 对象(FinalReference类型)的 clear 方法,将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置为 null , 在下一轮 GC 的时候, 这个 Finalizer 对象以及它的 referent 对象就会被 GC 掉。

7.2 从 JVM 视角看 FinalReference

现在我们已经从 JVM 的外围熟悉了 JDK 处理 FinalReference 的整个流程,本小节,笔者将继续带着大家深入到 JVM 的内部,看看在 GC 的时候,JVM 是如何处理 FinalReference 的。

在本文 5.1 小节中,笔者为大家介绍了 ZGC 在 Concurrent Mark 阶段如何处理 Reference 的整个流程,只不过当时我们偏重于 Reference 基础语义的实现,还未涉及到 FinalReference 的处理。

但我们在明白了 Reference 基础语义的基础之上,再来看 FinalReference 的语义实现就很简单了,总体流程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一些地方做了些特殊的处理。

image

在 ZGC 的 Concurrent Mark 阶段,当 GC 线程遍历标记到一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首先会通过 should_discover 方法来判断是否应该将这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判断逻辑如下: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should_discover(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 获取 referent 对象的地址视图

volatile oop* const referent_addr = reference_referent_addr(reference);

// 调整 referent 对象的视图为 remapped + mark0 也就是 weakgood 视图

// 获取 FinalReference 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

const oop referent = ZBarrier::weak_load_barrier_on_oop_field(referent_addr);

// 如果 Reference 的状态就是 inactive,那么这里将不会重复将 Reference 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重复处理

if (is_inactive(reference, referent, type)) {

return false;

}

// referent 还被强引用关联,那么 return false 也就是说不能被加入到 discover list 中

if (is_strongly_live(referent)) {

return false;

}

// referent 还被软引用有效关联,那么 return false 也就是说不能被加入到 discover list 中

if (is_softly_live(reference, type))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首先获取这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所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如果这个 referent 对象在 JVM 堆中已经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了,那么就会将 FinalReference 对象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

但是在插入之前还要通过 is_inactive 方法判断一下这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是否在上一轮 GC 中被处理过了,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is_inactive(oop reference, oop referent,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if (type == REF_FINAL) {

return reference_next(reference) != NULL;

} else {

return referent == NULL;

}

}

对于 FinalReference 来说,inactive 的标志是它的 next 字段不为空。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volatile Reference next;

}

这里的 next 字段是干嘛的呢 ?比如说,这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在上一轮的 GC 中已经被处理过了,那么在发生本轮 GC 之前,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就已经将这个 FinalReference 插入到一个 ReferenceQueue 中,这个 ReferenceQueue 是哪来的呢 ?

正是上小节中我们介绍的,JVM 创建 Finalizer 对象的时候传入的这个 queue。

final class Finalizer extends FinalReference<Object> {

private static ReferenceQueue<Object> 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private Finalizer(Object finalizee) {

super(finalizee, queue);

}

}

而 ReferenceQueue 中的 FinalReference 对象就是通过它的 next 字段链接起来的,当一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插入到 ReferenceQueue 中之后,它的 next 字段就不为空了,也就是说一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一旦进入 ReferenceQueue,它的状态就变为 inactive 了。

那么在下一轮的 GC 中如果一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的状态是 inactive,表示它已经被处理过了,那么就不在重复添加到 _discovered_list 中了。

如果一个 FinalReference 对象之前没有被处理过,并且它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当前也没有任何强引用或者软引用关联,那么是不是说明这个 referent 就该被回收了 ?想想 FinalReference 的语义是什么 ? 是不是就是在 referent 对象被回收之前还要调用它的 finalize() 方法 。

所以为了保证 referent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得到调用,JVM 就会在 discover 方法中将其复活。随后会将 FinalReference 对象插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这样在 GC 之后 ,FinalizerThread 就会调用 referent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了,这里是不是和上一小节的内容呼应起来了。

void ZReferenceProcessor::discover(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

// 复活 referent 对象

if (type == REF_FINAL) {

// 获取 referent 地址视图

volatile oop* const referent_addr = reference_referent_addr(reference);

// 如果是 FinalReference 那么就需要对 referent 进行标记,视图改为 finalizable 表示只能通过 finalize 方法才能访问到 referent 对象

// 因为 referent 后续需要通过 finalize 方法被访问,所以这里需要对它进行标记,不能回收

ZBarrier::mark_barrier_on_oop_field(referent_addr, true /* finalizable */);

}

// Add reference to discovered list

// 确保 reference 不在 _discovered_list 中,不能重复添加

assert(reference_discovered(reference) == NULL, "Already discovered");

oop* const list = _discovered_list.addr();

// 头插法,reference->discovered = *list

reference_set_discovered(reference, *list);

// reference 变为 _discovered_list 的头部

*list = reference;

}

那么 JVM 如何将一个被 FinalReference 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复活呢 ?

uintptr_t ZBarrier::mark_barrier_on_finalizable_oop_slow_path(uintptr_t addr) {

// Mark,这里的 Finalizable = true

return mark<GCThread, Follow, Finalizable, Overflow>(addr);

}

template <bool gc_thread, bool follow, bool finalizable, bool publish>

uintptr_t ZBarrier::mark(uintptr_t addr) {

uintptr_t good_addr;

// Mark,在 _livemap 标记位图中将 referent 对应的 bit 位标记为 1

if (should_mark_through<finalizable>(addr)) {

ZHeap::heap()->mark_object<gc_thread, follow, finalizable, publish>(good_addr);

}

if (finalizable) {

// 调整 referent 对象的视图为 finalizable

return ZAddress::finalizable_good(good_addr);

}

return good_addr;

}

其实很简单,首先通过 ZPage::mark_object 将 referent 对应在标记位图 _livemap 的 bit 位标记为 1。其次调整 referent 对象的地址视图为 finalizable,表示该对象在回收阶段被 FinalReference 复活。

inline bool ZPage::mark_object(uintptr_t addr, bool finalizable, bool& inc_live) {

// Set mark bit, 获取 referent 对象在标记位图的索引 index

const size_t index = ((ZAddress::offset(addr) - start()) >> object_alignment_shift()) * 2;

// 将 referent 对应的 bit 位标记为 1

return _livemap.set(index, finalizable, inc_live);

}

到现在 FinalReference 对象已经被加入到 _discovered_list 中了,referent 对象也被复活了,随后在 ZGC 的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JVM 就会将 _discovered_list 中的所有 Reference 对象(包括这里的 FinalReference)统统转移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并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随后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将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的 FinalReference 对象在添加到 Finalizer 中的 ReferenceQueue 中。随即 FinalizerThread 线程就会被唤醒,然后执行 Finalizer 对象的 runFinalizer 方法,最终就会执行到 referent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这是不是就和上一小节中的内容串起来了。

image

当 referent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被 FinalizerThread 执行完之后,下一轮 GC 的这时候,这个 referent 对象以及与它关联的 FinalReference 对象就会一起被 GC 回收了。

从整个 JVM 对于 FinalReference 的处理过程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在一个 Java 类中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那么当这个 Java 类对应的实例可以被回收的时候,它的 finalize() 方法是一定会被调用的。

调用的时机取决于 FinalizerThread 线程什么时候被 OS 调度到,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由于 FinalReference 的影响,一个原本该被回收的对象,在 GC 的过程又会被 JVM 复活。而只有当这个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被调用之后,该对象以及与它关联的 FinalReference 只能等到下一轮 GC 的时候才能被回收。

如果 finalize() 方法执行的很久又或者是 FinalizerThread 没有被 OS 调度到,这中间可能已经发生好几轮 GC 了,那么在这几轮 GC 中,FinalReference 和他的 referent 对象就一直不会被回收,表现的现象就是 JVM 堆中存在大量的 Finalizer 对象。

8. 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究竟有何不同

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如果仅仅从概念上来说其实很难区别出他们之间究竟有何不同,比如, PhantomReference 是用来跟踪对象是否被垃圾回收的,如果对象被 GC ,那么其对应的 PhantomReference 就会被加入到一个 ReferenceQueue 中,这个 ReferenceQueue 是在创建 PhantomReference 对象的时候注册进去的。

我们在应用程序中可以通过检查这个 ReferenceQueue 中的 PhantomReference 对象,从而可以判断出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已经被回收,随即可以做一些释放资源的工作。

public class PhantomReference<T> extends Reference<T> {

public PhantomReference(T referent,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 {

super(referent, q);

}

}

而 WeakReference 的概念是,如果一个对象在 JVM 堆中已经没有任何强引用链或者软引用链了,在只有一个 WeakReference 引用它的情况下,那么这个对象就会被 GC,与其对应的 WeakReference 也会被加入到其注册的 ReferenceQueue 中。后面的套路和 PhantomReference 一模一样。

既然两者在概念上都差不多,JVM 处理的过程也差不多,那么 PhantomReference 可以用来跟踪对象是否被垃圾回收,WeakReference 可不可以跟踪呢 ?

事实上,在大部分情况下 WeakReference 也是可以的,但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 WeakReference 就不可以了,只能由 PhantomReference 来跟踪对象的回收状态。

image

上图中,object1 对象在 JVM 堆中被一个 WeakReference 对象和 FinalReference 对象同时引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强引用链和软引用链,根据 FinalReference 的语义,这个 object1 是不是就要被回收了,但为了执行它的 finalize() 方法所以 JVM 会将 object1 复活。

根据 WeakReference 的语义,此时发生了 GC,并且 object1 没有任何强引用链和软引用链,那么此时 JVM 是不是就会将 WeakReference 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后面再由 ReferenceHandler 线程转移到 ReferenceQueue 中,等待应用程序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Final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在本轮 GC 中,都会被 JVM 处理,但是 object1 却是存活状态,所以 WeakReference 不能跟踪对象的垃圾回收状态。

image

object2 对象在 JVM 堆中被一个 PhantomReference 对象和 FinalReference 对象同时引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强引用链和软引用链,根据 FinalReference 的语义, JVM 会将 object2 复活。

但根据 PhantomReference 的语义,只有在 object2 要被垃圾回收的时候,JVM 才会将 PhantomReference 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但是此时 object2 已经复活了,所以 PhantomReference 这里就不会被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了。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 FinalReference 在本轮 GC 中才会被 JVM 处理,随后 FinalizerThread 会调用 Finalizer 对象(FinalReference类型)的 runFinalizer 方法,最终就会执行到 object2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

当 object2 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被执行完之后,在下一轮 GC 中就会回收 object2 对象,那么根据 PhantomReference 的语义,PhantomReference 对象只有在下一轮 GC 中才会被 JVM 加入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随后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所以在这种特殊的情况就只有 PhantomReference 才能用于跟踪对象的垃圾回收状态,而 WeakReference 却不可以。

那 JVM 是如何实现 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的这两种语义的呢

image

首先在 ZGC 的 Concurrent Mark 阶段,GC 线程会将 JVM 堆中所有需要被处理的 Reference 对象加入到一个临时的 _discovered_list 中。

随后在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GC 会通过 should_drop 方法再次判断 _discovered_list 中存放的这些临时 Reference 对象所引用的 referent 是否存活 ?

如果这些 referent 仍然存活,那么就需要将对应的 Reference 对象从 _discovered_list 中移除。

如果这些 referent 不再存活,那么就将对应的 Reference 对象继续保留在 _discovered_list,最后将 _discovered_list 中的 Reference 对象全部转移到 _reference_pending_list 中,随后唤醒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去处理。

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的核心区别就在这个 should_drop 方法中:

bool ZReferenceProcessor::should_drop(oop reference, ReferenceType type) const {

// 获取 Reference 所引用的 referent

const oop referent = reference_referent(reference);

// 如果 referent 仍然存活,那么就会将 Reference 对象移除,不需要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if (type == REF_PHANTOM) {

// 针对 PhantomReference 对象的特殊处理

return ZBarrier::is_alive_barrier_on_phantom_oop(referent);

} else {

// 针对 WeakReference 对象的处理

return ZBarrier::is_alive_barrier_on_weak_oop(referent);

}

}

should_drop 方法主要是用来判断一个被 Reference 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是否存活,但是根据 Reference 类型的不同,比如这里的 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具体的判断逻辑是不一样的。

根据前面几个小节的内容,我们知道 ZGC 是通过一个 _livemap 标记位图,来标记一个对象的存活状态的,ZGC 会将整个 JVM 堆划分成一个一个的 page,然后从 page 中一个一个的分配对象。每一个 page 结构中有一个 _livemap,用来标记该 page 中所有对象的存活状态。

class ZPage : public CHeapObj<mtGC> {

private:

ZLiveMap _livemap;

}

在 ZGC 中 ZPage 共分为三种类型:

// Page types

const uint8_t ZPageTypeSmall = 0;

const uint8_t ZPageTypeMedium = 1;

const uint8_t ZPageTypeLarge = 2;

  • ZPageTypeSmall 尺寸为 2M , SmallZPage 中的对象尺寸按照 8 字节对齐,最大允许的对象尺寸为 256K。

  • ZPageTypeMedium 尺寸和 MaxHeapSize 有关,一般会设置为 32 M,MediumZPage 中的对象尺寸按照 4K 对齐,最大允许的对象尺寸为 4M。

  • ZPageTypeLarge 尺寸不定,但需要按照 2M 对齐。如果一个对象的尺寸超过 4M 就需要在 LargeZPage 中分配。

uintptr_t ZObjectAllocator::alloc_object(size_t size, ZAllocationFlags flags) {

if (size <= ZObjectSizeLimitSmall) {

// 对象 size 小于等于 256K ,在 SmallZPage 中分配

return alloc_small_object(size, flags);

} else if (size <= ZObjectSizeLimitMedium) {

// 对象 size 大于 256K 但小于等于 4M ,在 MediumZPage 中分配

return alloc_medium_object(size, flags);

} else {

// 对象 size 超过 4M ,在 LargeZPage 中分配

return alloc_large_object(size, flags);

}

}

那么 ZPage 中的这个 _livemap 中的 bit 位个数,是不是就应该和一个 ZPage 所能容纳的最大对象个数保持一致,因为一个对象是否存活按理说是不是用一个 bit 就可以表示了 ?

  • ZPageTypeSmall 中最大能容纳的对象个数为 2M / 8B = 262144,那么对应的 _livemap 中是不是只要 262144 个 bit 就可以了。

  • ZPageTypeMedium 中最大能容纳的对象个数为 32M / 4K = 8192,那么对应的 _livemap 中是不是只要 8192 个 bit 就可以了。

  • ZPageTypeLarge 只会容纳一个大对象。在 ZGC 中超过 4M 的就是大对象。

inline uint32_t ZPage::object_max_count() const {

switch (type()) {

case ZPageTypeLarge:

// A large page can only contain a single

// object aligned to the start of the page.

return 1;

default:

return (uint32_t)(size() >> object_alignment_shift());

}

}

但实际上 ZGC 中的 _livemap 所包含的 bit 个数是在此基础上再乘以 2,也就是说一个对象需要用两个 bit 位来标记。

static size_t bitmap_size(uint32_t size, size_t nsegments) {

return MAX2<size_t>(size, nsegments) * 2;

}

那 ZGC 为什么要用两个 bit 来标记对象的存活状态呢 ?答案就是为了区分本小节中介绍的这种特殊情况,一个对象是否存活分为两种情况:

  1. 对象被 FinalReference 复活,这样 ZGC 会标记第一个低位 bit —— 1

  2. 对象存在强引用链,人家原本就应该存活,这样 ZGC 会将两个 bit 位全部标记 —— 11

而在本小节中我们讨论的就是对象在被 FinalReference 复活的情况下,PhantomReference 和 WeakReference 的处理有何不同,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之后,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 should_drop 方法的判断逻辑:

首先对于 PhantomReference 来说,在 ZGC 的 Concurrent Process Non-Strong References 阶段是通过 ZBarrier::is_alive_barrier_on_phantom_oop 来判断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是否存活的。

inline bool ZHeap::is_object_live(uintptr_t addr) const {

ZPage* page = _page_table.get(addr);

// PhantomReference 判断的是第一个低位 bit 是否被标记

// 而 FinalReference 复活 referent 对象标记的也是第一个 bit 位

return page->is_object_live(addr);

}

inline bool ZPage::is_object_marked(uintptr_t addr) const {

// 获取第一个 bit 位 index

const size_t index = ((ZAddress::offset(addr) - start()) >> object_alignment_shift()) * 2;

// 查看是否被 FinalReference 标记过

return _livemap.get(index);

}

我们看到 PhantomReference 判断的是第一个 bit 位是否被标记过,而在 FinalReference 复活 referent 对象的时候标记的就是第一个 bit 位。所以 should_drop 方法返回 true,PhantomReference 从 _discovered_list 中移除。

而对于 WeakReference 来说,却是通过 Barrier::is_alive_barrier_on_weak_oop 来判断其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是否存活的。

inline bool ZHeap::is_object_strongly_live(uintptr_t addr) const {

ZPage* page = _page_table.get(addr);

// WeakReference 判断的是第二个高位 bit 是否被标记

return page->is_object_strongly_live(addr);

}

inline bool ZPage::is_object_strongly_marked(uintptr_t addr) const {

const size_t index = ((ZAddress::offset(addr) - start()) >> object_alignment_shift()) * 2;

// 获取第二个 bit 位 index

return _livemap.get(index + 1);

}

我们看到 WeakReference 判断的是第二个高位 bit 是否被标记过,所以这种情况下,无论 referent 对象是否被 FinalReference 复活,should_drop 方法都会返回 false 。WeakReference 仍然会保留在 _discovered_list 中,随后和 FinalReference 一起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

所以总结一下他们的核心区别就是:

  1. PhantomReference 对象只有在对象被回收的时候,才会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它会被 FinalReference 影响。

  2. WeakReference 对象只要是发生 GC , 并且它引用的 referent 对象没有任何强引用链或者软引用链的时候,都会被 ReferenceHandler 线程处理,不会被 FinalReference 影响。

总结

本文我们首先从中间件的角度,介绍了 SoftReference,Weak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FinalReference 这些 Java 中定义的 Reference 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场景。

后面我们从中间件的视角转入到 JDK 中,介绍了 Cleaner,Finalizer,ReferenceHandler 线程,FinalizerThread 线程,ReferenceQueue 等在 JDK 层面处理 Reference 对象的重要设计。

最后我们又从 JDK 的视角转入到 JVM 内部,详细的介绍了 SoftReference,WeakReference,PhantomReference,FinalReference 在 JVM 中的实现,通过分析 JVM 的源码,我们清楚了 SoftReference 的准确回收时机,FinalReference 如何拖慢整个 GC 过程,以及 PhantomReference 与 WeakReference 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在看完本文的全部内容之后,笔者在第二小节中准备的那六个问题,大家现在可以回答了吗 ?


上一篇: Python的DataFrame

下一篇: Android kotlin build.gradle.kts配置

本文标签

聊聊JVM   


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转载于其他网站,本站不以此文作为商业用途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