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车载行业】智能座舱笔记(赛博七号)
AI_Gump 2024-09-12 13:31:06 阅读 100
来源:赛博七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赛博七号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文章分类并整理笔记如下;
入门知识
关于智能汽车和车企产品经理的基础认知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认识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准确地说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不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智能汽车的最佳载体;智能交通是交通管理系统的概念;车联网重点是V2X,CPSP只是很小的部分;车联网的学习捷径,先了解信息通信体系;汽车智能在于车身和车内,车身是智驾,车内是座舱;智能技术:在于【感知—决策—执行】【输入—处理—输出】流程的自动化和高效性;智能产品:多思考【场景—体验】,多学习【场景—技术—体验】;场景:静态用场景矩阵分析,动态用用户定性分析;体验:产品经理主抓本质,即用户价值和用户成本的关系。设计师的价值在于优化,不解决体验的本质;智能化等级:SAE L0-L5,本土L1-L5;网联化等级:1-2-3,当前过1进入2中,行车环境和座舱的信息交互是趋势,如AR-HUD;OTA/自动驾驶/智能诊断/紧急救援/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智能交互是区别传统汽车的典型功能。
二、认识车企的产品经理
分为三种:商品管理类
以市场和利润为导向,去决策和管理产品的立项和生命周期。如何根据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随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去寻找机会的案例
产品规划类产品定义类。
重点是介绍的是座舱产品经理和车联网产品经理智都是新出现的职业机会。这是因为人车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何理解人车关系的变化?我们不妨切换到企业的视角来体验三个变化:
第一个是客户的需求层面,伴随智能化生活体验的习惯养成,消费者渴望汽车能像手机一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连贯场景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了。第二个是价值层面,汽车厂商的价值正从以车辆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移动出行生态系统。也就要求着车企的服务要拓展了。第三个是商业模式层面,整车厂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和销售商,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移动出行服务运营商,商业模式要进化。
职业机会:车端、云端、服务、人车路云
从互联网转行到汽车行业,你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 、了解行业的价值链结构
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后市场服务、移动出行服务、车生活服务与运营
主要是针对车的美、改、养、修等服务
数字化消费服务
以内容增值服务与流量变现为主 音视频内容消费、车载游戏消费、车载社交、电商等
二、找到转身的切入点
主要还是集中在智能网联领域端侧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整车EEA。座舱智能化交互体验的提升,围绕着人机交互的媒介、环境、控制、空间和数据等维度进行升级。
网-云侧
主要人员皆由互联网行业构成
三、了解车企产品开发流程
规定了整车开发从产品立项、概念设计、工程开发、产品和工艺验证、生产准备、试生产到正式量产全过程的关键里程碑及其控制活动。也规定了各节点需要提交的一级交付物。
四、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智能座舱的产品经理为例,最好能补充以下知识内容。
基础课程
智能座舱系列一:智能化基础平台及架构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何为汽车智能化汽车智能化:两大核心功能:智能化和网联化智能的四大关键模块
TBOX:要提供基础位置服务、网联服务及简单的车辆控制服务。智能网关:传统的网关+无线通信+新功能\应用交互类设备:能实现人机互动的设备或模块,如中控屏、仪表、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HUD、方控等。域控制器:ECU越来越多,域控制器为实现以太网和云端的互联,以及兼顾先进架构和低成本,目前域控制器支持更多集成式的功能
产业角色:OEM Tier1 Tier2 Tier3 Tier0.5 Tier1.5汽车智能化基础平台智能化基础平台架构设计要求智能化基础平台架构的核心内容
异构分布硬件架构车载操作系统Adaptive AutoSAR分布式通信车载移动通信面向服务的基础架构
智能座舱系列二:信息娱乐系统IVI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VI人机交互的“三板斧”和“四件套”:
IVI的人机交互形式的三板斧:声音、图像、文字IVI的人机交互媒介的四件套:中控屏幕(显示、触控)、仪表显示、语音、方向盘
一、IVI的硬件系统二、IVI所包含的软件应用-中控屏四、IVI显示的图层逻辑五、IVI音源的管理逻辑
智能座舱系列三:智能座舱监测系统(IMS)之DMS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DMS,即Driver Monitoring System,监测对象为Driver(驾驶员)。OMS,即Occupancy Monitoring System,监测对象为乘客。In-cabin monitoring System即汽车座舱的智能视觉监控系统。通俗来讲,IMS既包括DMS、OMS,也包括FACE ID、手势识别、体征监测、远程监控等。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些我对IMS认识。
一、DMS火热的三个原因
法规要求EuroNCAP五星安全评级要求智能化体验升级
二、DMS的三个核心功能
疲劳监测:摄像头对驾驶员的闭眼和打哈欠行为行进行采样;DMS结合行车时间、行车速度等因子,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和疲劳等级。分心监测:行车过程中,摄像头对驾驶员的视线偏移、及人脸角度偏移进行采样;根据偏移的角度阈值,进行判断;触发偏移阈值开始计时,根据时间长短来判断分心等级,并给予相应的提示,如声音警报、语音警报、安全带收紧、仪表警报等。危险行为监测:危险动作检测包含驾驶员抽烟、打电话、饮食等行为。
三、DMS的实现原理
DMS系统包括摄像头、芯片板及算法、IVI人机交互部分。
四、如何落地一个座舱的DMS系统?
DMS的功能规划确认芯片平台设计DMS系统方案寻找算法供应商寻找摄像头供应商确认摄像头安装位置各业务口输出相关的技术文档
智能座舱系列四:DMS项目实录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DMS的产品PRD如何写
硬件系统/零件的构成有哪些硬件的关联件有哪些DMS的软件PRD主要内容有哪些PRD内容示范——疲劳检测
二、DMS产品规划
基于业务理解,进行相关分析
论智能语音还是智能视觉系统,它们都属于平台型、服务型产品,通过对用车场景的深度挖掘,提供满足各种用车场景的功能和服务,才能构建产品体验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分析产品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座舱系列五:AR-HUD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概念
抬头显示(Head Up Display),又叫平视显示系统
二、HUD产品演进
最初的C-HUD、W-HUD,多见于高端车型,AR-HUD 是AR增强现实技术和HUD抬头显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车用HUD,与C-HUD和W-HUD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AR-HUD拥有更大的视场角和更远的成像距离,而且可以直接将显示效果叠加到现实路面
三、AR-HUD的主要功能
车况及导航系统内容车生态服务信息行人预警
四、行业情况
AR HUD的量产时间集中在2020年~2021年
五、AR-HUD技术原理
离轴三反射镜光学系统
即图形显示器(PGU)产生图像小反射镜(fold mirror)折转光路大反射镜(rotable mirror)反射放大风挡玻璃反射进入人眼成像
六、AR-HUD的开发难点
安装:
体积较大,散热结构设计复杂,要求高,且易与仪表板管梁和空调管路干涉,需要预留足够大空间进行布置;投影面积更大、距离更远,HUD自身曲面镜较大,目前开模资源较少,良品率较低,成本较高
AR-Creator需要实现的功能复杂
HUD显示与车道线 matching:HUD显示与车头方向 matchingHUD显示与转弯路口 matching
七、开发方式
智能座舱系列六:车载语音系统介绍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概述
VOS(语音操作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车内环境下的语音交互服务。 VOS系统系统采用了唤醒、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实现语音控制。
二、总体架构
车端系统、云端系统、语音运营管理平台以及训练和分析统计模块
三、架构模块
VOS车端系统:对话系统(DS)VOS车端模块
音频处理模块:AEC /AGC/ANR/ BF;唤醒模块/本地ASR;语音控制器语;本地对话系统;TTS模块。
语音助手本地对话系统(本地DS)本地NLU本地TTS
四、云端系统
对话系统
一种是基于TCP的socket流式数据传输接口一种是基于HTTP的用于发送非语音类消息的接口
模型云端TTS
五、运营平台
数据运营功能运营
六、训练及分析
用户数据统计分析训练系统
智能座舱产品系列:UWB数字钥匙产品技术介绍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汽车钥匙的发展和演变
最初的机械钥匙到遥控钥匙,再到PEPS钥匙系统,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数字钥匙用户需求:安全性越来越高,便捷性体验越来越高。
二、低功耗蓝牙BLE和超宽带UWB的工作原理
数字钥匙简单说,就是把手机当钥匙,并且用无线技术来实现手机的定位功能
蓝牙定位的原理主要应用的是蓝牙信号场强值,简称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ucaror)。蓝牙2.4GHz,距离较近的地方,场强值变化较大,和距离位置有趋近线性的关系。但是到了比较远的地方,比如1.5米以外,这时候场强值的变化比较小,此时就不能精确地识别到距离的变化通过至少三根天线获得的场强值来计算距离获得定位的一个点。理论上,天线数量越多,定位精度越精确。但由于蓝牙本身的特性,在远距离的时候,它的定位精度很难被大幅度提高但仅靠场强值来实现定位,感知精度不准始终是蓝牙的一个痛点蓝牙BLE技术:AOA技术,其实也可以和UWB技术一样,可以基于信号本身,比如用飞行时间TOF来做精准测距,效果也远远好于场强值的计算,且也无需加装昂贵的UWB设备(但市面上的手机不支持这种蓝牙的测距方式)
UWB技术采用飞行时间测距,time of flight。
车端中,UWB锚点可以实现钥匙和车身的测距功能。在发射装置中将含有时间戳的信号发射出去后,接收端通过接收到的信息计算出飞行时间,进而推算出飞行距离,实现精准的测距借助多个锚点辅助,尽量精确测距。一般来说,UWB定位精度可以达到零米级
PEPS高低频物理钥匙的定位精度很高,但定位覆盖范围比较小,也没有办法做钥匙分享和做防中继攻击。BLE蓝牙技术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度同样不高,基于手机和云端,它可以实现钥匙分享,但依然在防中继攻击方面没有好办法。而UWB技术,它的定位精度很高,定位覆盖范围很广,而且具备了防中继攻击的能力。防中继攻击问题,也打开了UWB在汽车、支付等高安全要求场景应用的大门。但它成本太高了,这个也是各个主机厂比较关注的问题。三、UWB系统的实现方案为何UWB技术将成为汽车数字钥匙的主要技术?
基于UWB功能开发的CCC3.0规范,是2021年7月份正式发布的。2021年7月CCC车联网联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将UWB定义为第三代数字密钥的核心技术UWB数字钥匙融合了UWB、BLE蓝牙和NFC三种无线通信技术
四、总结UWB技术的拓展应用
确认数字钥匙到达车辆后备箱外部指定的位置之后,可以开启UWB的雷达探测方式,对用户靠近后的脚踢动作进行识别。用UWB技术实现车内活体检测功能
.数字钥匙面临的挑战
车联网产品经理需要知道的X-Call知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X-Call是对E-Call、B-Call和 I-Call功能的一种合称。X-Call是车联网的一项服务。在车企里,X-Call的工作是与TSP平台对接。I-call是什么
I-Call是信息服务。I-Call的产品形态就是网络电话。I-Call一般是付费通话的。我有个前同事对就车主撩骚的需求动过脑子,想在车机上做一个美女陪聊的应用,按时收费。
E-Call
E-Call是汽车的紧急救援呼叫系统。呼叫之后还需要救援资源去响应,即救援管理系统、救援团队、救援服务。
B-call是什么
B-Call是非事故道路救援服务内容有拖车、快修、搭电、加水、送油、换胎。
E-call/B-call的服务流程
E-Call/B-Call的救援服务车企都做不了。车企要对接第三方的救援系统和救援服务,是通过TSP平台去对接第三方。所以车企内的产品和研发团队做两项工作:车端到TSP的流程(逻辑)、TSP到第三方的对接。
E-call的服务价值
欧盟E-Call的服务价值:每年可以挽救2500个生命,降低15%的重伤数量,同时节省40%的救援时间,减少的社会经济损失大约260亿欧元。
E-call的产品逻辑
多端联动
E-call的现状
除了欧盟,俄罗斯、沙特、阿联酋也都出台了安装E-Call的强制法案。中国目前还在推进立法。
产品创新
智能汽车的产品体验和创新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开发是围绕功能和性能还是体验?
体验看起来似乎比较容易被复制和追赶,其实要复制体验是很难的,因为不同企业对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存在本质不同
不过传统车企的一些做法还是围绕着功能和性能展开。特别是自动驾驶;很多传统车企的自动驾驶功能是作为配置采买来的,例如把博世的解决方案安装在自己的车型上,或者在产品上配置一些驾驶辅助功能。汽车卖出去后,这些功能用得怎么样基本是不管的如果车企不鼓励用户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又怎么获得相关数据直至形成数据闭环呢?自动驾驶系统不用起来是不可能完善的,因为必须不断积累使用数据才能实现技术优化。这是传统车企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特斯拉为什么进步速度这么快?因为它在不断鼓励用户使用智能功能,然后采集数据、持续优化。特斯拉的产品越用越好,表面上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组织问题,必须建立强大的组织在后台支撑数据的闭环,才能实现技术本身的快速迭代进步。
产品体验的三个层级
汽车产业已经建立了一套把体验分解成具体指标的完整体系,例如安全性、舒适性、动力性、操控稳定性等。体验这个词,是因为其内涵变新了,价值空间变大了,再用原有的指标体系已经无法清晰描述。此外,还有很多场景化的元素加入进来,我们需要把体验放回到汽车产业的中心,重新思考和审视未来汽车产品的体验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层级是汽车有什么功能或者说功用,可以在某种场合下帮助用户解决某种问题第二个层级是人与车的交互以及在交互中的感受,例如不同的汽车产品在功能上可能是相近的,但带给用户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第三个层级是情感价值,也可以说是汽车产品带给用户的满足感。
体验评价的四个步骤
第一是看用户接触汽车的方式,这是很核心的一点
在接触汽车之前,每个人都会对汽车有所预期,这个预期本身是可以进行衡量的。分析个人的客观属性,例如他的身份和年纪,他希望用汽车做什么,他要在什么场合使用汽车等,也包括他之前的用车经验,以前开夏利和开奔驰的人,对汽车的要求肯定不同,对汽车的判断逻辑也肯定不同。这样就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客观的用户预期。
第二是看车企给用户建立了怎样的预期
例如奔驰给用户建立的预期是高端和优雅,而宝马建立的预期是良好的驾驶乐趣,这是车企多年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品牌形象。
第三是看产品能实际满足哪些用户预期
如果从功能和性能的角度分析,那只是孤立的一个点。而如果从满足预期的感受来分析,则可以得到一条线。因为感受是多元的,而且可以不断增加或减少。
第四是看本次使用结束后产品能给用户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未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如果回忆和预期无法匹配,就要分析车企是否对使用场景的理解有问题,或者向用户传递的预期有问题,又或者产品设计的功能和性能有问题
解决体验痛点是技术不行还是理念不行?
对于新造车企业,它们确实有归零思维,是从什么样的电动汽车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角度来思考的。一定要做传统车企没有做到的事情,才有机会赢得市场,而不是单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比拼。汽车产品的价值首先还是要在功能定位上体现差异,在此基础上,再打造体验上的差异。
在体验上,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努力消除用户的焦虑感。特斯拉的续驶里程也不算长,但它投资建设了很多超级充电站,究竟应该围绕性能,还是围绕体验来打造产品?答案应该是后者。如果单纯追求续驶里程,即使做到了500或600公里,也无法完全解决里程焦虑问题。
很多体验涉及的并不是技术而是理念问题。我们看到,不少传统车企即使打造的是电动汽车,也是按照打造燃油汽车的思路,这样自然会出现体验上的细节差异围绕电动汽车的特点,重新思考和优化了功能的应用及用户操作
好产品体验的关键:软件!
未来汽车一定要基于数据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和“千车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软件将与相关服务直接对应,从而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技术实现汽车与人的情感互动
感觉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产品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科技,让产品给用户带去温暖的感觉。
如用户群体上班都很辛苦,下班后肯定希望能比较放松,这时车内就要营造出轻松的环境,包括氛围灯、音乐以及气味控制等,都可以进行相应调节,这些都是基于车内系统的识别和判断而自动进行的汽车还能帮助用户规划好下一步的行程,包括去接孩子或去购物等。
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产品+服务
未来产品配置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可能只有在造型设计以及对机械的某些理解方面会有一些差别。产品核心是由原来的机械或机电部分,演变成未来的电动化、智能化加服务的产品,这意味着服务将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的基础一定是车辆本身,即面向用户在用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来提供服务。为此,车企必须利用各种技术识别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再通过场景切片,完成需求分类,以实现快速精准响应。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从用户端得到需求,到研发端快速迭代,形成定制化服务方案,再将其提供给用户,然后接收用户的使用反馈,进入到下一轮闭环过程。都将走上“产品+服务”这条路。而相较于产品,未来车企之间更大的差异可能是在服务上,必须通过服务实现“千人千面”和“千车千面”。一方面,不同企业的用户群体不一样,所产生的需求就不一样,车企提供的服务当然也不一样。,不同车企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能力,包括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提供服务的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即使面对近似的用户群体,提供的服务也将是不一样的。因此对车企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转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产品”思维,努力把“产品+服务”做到极致。
谈谈智能座舱的同质化和创新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二、智能座舱的同质化
[三维空间交互]与[震撼的5屏交互],即手势交互和后排增加了娱乐屏;[超强的计算平台]这属于旗舰车型的标配产品同质化,明牌打法,技术方案、落地效果;
三、配置的同质化VS体验的差异化
产品进步是由供应端的产品和技术推动。配置的同质化无法拉开产品竞争力,那体验的差异化便是产品竞争的主战场。而座舱产品体验的差异化,就集中在智能化方向。如果你是座舱的产品经理,负责座舱产品的智能化体验,那么配置同质化的环境里,恰恰是需要你在体验差异化上发光发热
四、座舱智能化体验的两个抓手
智能化技术和智能化交互。智能化技术是里子,智能化交互是面子,二者并重去落地完成产品的智能化体验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交互设计的目标则是提升人机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和媒介是多样性(多模态)的。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和双手常常被高度占用,而开发基于非视觉感官的信息媒介、无需用手互动的交互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模态的交互构建起来并不难,还是牢牢把握人机之间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输入和输出的形式上做扩展。
首先,在信息输入方面,座舱内有丰富的传感器可以加以利用。其次,在信息输出方面,座舱内除了HU屏幕和仪表上的GUI,通过听觉、温控、震动等形式与用户进行感官交互。有人把这块的数据计算和场景融合的工作,开发成一个座舱产品,叫AI场景引擎。这种做法是非常棒的。我们把上面关键的智能化技术和交互模态做组合和分析,大致上可以推导出座舱的技术、交互趋势,而技术和交互的融合,又构成了产品形态的发展趋势。
五、座舱产品如何创新
首先在于对用户需求的动态理解。汽车发展是由供应端的产品和技术推动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产品的同质化汽车发展和产品的设计由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尤其是基于场景的个性化体验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了我们创新的机会,虽然硬件的配置是同质化的,但用户群体不同,用户特征不同,我们再满足自己的用户需求时,创造的用户体验是有差异的。为什么要强调对用户需求的动态理解呢?这是因为座舱智能化还处于早期,用户的某些细分领域的需求并不明显,但是结合你真正的用户去进行分析,你会发现一些需求是动态和变化的。所以别轻易“Say NO——”这是个非刚性的需求”、“这是个伪需求”
这个功能在专业用户和小白用户两端都不讨喜,但是小鹏G3上线此功能后收到欢迎;G3的用户是谁?全是年轻人,在当时能买G3的就是喜欢折腾、尝试,好奇心爆棚的一部分人;从用户在车内“唱歌的需求”变成在车内唱歌的“好奇心需求”,后面变成了一个分享体验的“社交需求”理想L9的后排增加娱乐屏,一机拖5屏
是去静态理解后排屏幕的需求,那很难说服自己和团队接受因此而抬高的BOM成本。因为在静态的需求理解上,这个功能的费效比不高功能价值和需求CPV成本用户满意度
按照【价值/成本】模型预测【价值/成本 】模型里,注意两点:价值受功能使用频率影响,使用频率越高,价值越大。成本虽然是固定值,但是不同的用户对于成本的敏感度是不同的,高收入群体相对敏感度低。既然用户对于这个功能的满意度,受使用受后排频率和价格敏感度影响。这个分析模型就要结合自己的用户真实特征才有效。如果按照普通SUV的极低后排使用频率,用户满意度极低。但是理想L9是家庭定位,后排的亲子落座率非常高,同时这款车的户群体对于4000元的价格敏感度并不高。与其他品牌和定位的车型相比,理想L9的五屏会因为其用户需求的差异,形成口碑的差异
对需求的动态理解而创新,这工作中这是一个向内思考的方式。另一种向外发散的创新方式——整合。智能座舱是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领域,从技术上来讲,整合车辆相关的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从产品形态上,要整合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从服务上,要整合本地服务和在线服务;从研发策略上,要整合上下游供应商的研发优势和自研的能力。整合和落地,受到到主客观环境和资源约束。
所以说整合创新是自上而下的。座舱的产品管理者,是产品团队资源能力最多的人,必须既要承担整合创新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控产品落地的质量
六、落地即守正,守正即出奇
像iPhone,每个功能你都可以抄袭模仿,但就是没有人家做的好,而这背后的细节、深度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如果说好的想法和创意是出奇,那么好的落地则是守正,能落地别人落地不了的守正即是出奇。
UX评测
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创建可信的评测模型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评测】30位行业大佬分享了这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启发!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针对智能座舱以及汽车智能化方向的用户体验评测,如何创建一个可操作、可量化、可信可靠的评测模型?
一、关于用户体验度量
可测量: 可以测量采集得到,同一形式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相互比较。可量化:把「这个产品体验好吗」转化为可以测量的概念,如用户留存率、流失率等。可信可靠:保证度量结果的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质量。可持续性:指标可以持续观察、跟踪和优化,利于产品迭代优化后指标数据的前后对比。
二、创建座舱体验模型的流程
创建座舱的体验评价维度互联网公司自建的评测方法
谷歌HEART模型阿里PTECH模型阿里UES模型阿里五度模型
结合用户体验评测的经典方法和智能座舱的产品技术特征,我们把评测的维度分为6个。
功能层面的有用性(usefulness)
交互层面的可用性(usability)
系统层面的高性能(performance)安全层面的安全感(safety)情感层面的满意度(satisfaction)NPS层面的忠诚度(NPS)
建立评测任务和场景库
体验评测的用例越多,评测的颗粒度越细,似乎数据就越可靠,但实际并不是如此。首先要明确评测的目的和重点,,一定是先按照功能和模块进行测评,然后汇总座舱内容的全部功能的体验。先按照功能模块去测试,得出各功能模块的体验数据,然后按照体验用例和用户场景的频度进行第二次加权统计,最终得出一份相对更加可靠的数据。
数据量化
必须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例如,要计算NPS,用户被要求在0-10的评分尺度上评估其推荐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而批评者(评0-6的人)的百分比将从推荐者(评9-10的人)的百分比中减去。
完善用例库
用户使用场景:记录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场景和环境,包括使用时间、地点、情境等信息,以评估产品的适用性和用户体验。用户需求和期望:记录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功能、性能、界面、交互、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以评估产品的满足度和竞争力。用户行为和反馈:记录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行为和反馈,包括操作、反应、意见、建议等信息,以评估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系统数据和指标:记录系统的数据和指标,包括性能、安全、稳定性、兼容性等方面的数据和指标,以评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如果对以上成果——用户体验评价模型进行命名,可以根据6个体验维度的首字母组合,权且称为UUPSSN模型。
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转载于其他网站,本站不以此文作为商业用途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