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化工新材料及相关应用成果

RadLU 2024-07-12 11:01:02 阅读 93

 

关于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在新材料的战略性方向,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的研究问题

 

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的结合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分子和材料设计: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化学方法,设计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分子和新材料。这包括预测分子的结构、性质、反应性等,以及优化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在分子和材料设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化学方法设计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分子和新材料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下是一些公司及其在该领域的相关案例和研究过程的详细概述:

1. DeepMind

DeepMind是一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公司,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DeepMind的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该模型能够利用电子密度预测材料的特性。这种方法通过对分子内电子密度分布的计算,进而预测分子的特性,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研究过程:

数据收集:DeepMind团队调用了大量基于薛定谔方程式的精确计算结果,这些数据为训练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提供了基础。

模型训练:为了提高准确性,团队将已知的理论物理法则加入到网络的训练过程中,确保模型能够学习到分子特性的内在规律。

应用与验证:训练完成后,该模型在一系列基于DFT(密度泛函理论)的标准分子模型上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这些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预测分子特性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效率。

成果与影响:

该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并得到了材料科学家和化学计算专家的广泛认可。这一突破不仅为材料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也为人工智能在化学和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2. 分子之心(MoleculePro)

分子之心是一家专注于分子和材料设计的公司,其自主研发的NewOrigin大模型在蛋白质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模型通过集成序列、结构、功能和进化的信息,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研究过程:

模型开发:分子之心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海量的蛋白质数据,训练出具有强大预测和设计能力的NewOrigin大模型。

功能定制:根据产业应用需求,NewOrigin大模型能够“按需定制”功能性蛋白质,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实验验证:通过生物实验验证,NewOrigin大模型设计的蛋白质分子在稳定性和表达量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异性能。

成果与影响:

NewOrigin大模型的成功应用为生物制造、创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

3. Generate Biomedicines

Generate Biomedicines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化学方法,开发了Chroma工具用于新型蛋白质的设计。该工具能够精确设计蛋白质以与特定目标紧密结合,在药物研发和生物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研究过程:

算法开发:Generate Biomedicines团队采用“扩散”模型等先进算法,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开发出能够形成生物学上可信的、用户定义结构的Chroma工具。

蛋白质设计:通过Chroma工具,研究人员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以满足药物研发和生物治疗等领域的需求。

实验验证:经过实验验证,Chroma工具设计的蛋白质分子在性能上表现出色,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上公司和研究机构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化学方法,在分子和材料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分子和材料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反应预测和优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化学反应预测模型,准确预测反应路径和产物分布,并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

以下是一些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实际案例、优化的专利以及研发过程的概述:

腾讯公司

概述: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取得了一项名为“基于人工智能的逆合成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1524557B)。该专利涉及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有机化合物的逆合成反应路径,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研发过程:腾讯公司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图神经网络和序列学习模型,对大量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数据进行训练。模型通过分析产物分子的图结构和原子属性特征,预测断裂化学键的位置,进而推断出可能的反应物分子。

应用效果:该方法不仅提高了逆合成反应的预测精度,还使得预测过程更具可视化和可解释性,有助于化学家快速设计合成路线。

Insilico Medicine

概述:美国药物研发公司Insilico Medicine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来预测化合物毒性,并将其应用于针对肝癌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中。

研发过程:Insilico Medicine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大量化合物的毒性数据进行学习。模型能够识别出与毒性相关的分子特征,并预测新化合物的潜在毒性。

应用效果:该方法显著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通过快速筛选候选药物,排除了不必要的试验和分析,降低了研发成本。

优化的专利:

一种化学反应条件的预测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申请号2022108731137)

专利概述:该专利提出了一种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的方法。它首先利用反应条件预测模型得到初步反应条件信息,然后通过优化模型进行迭代优化,直至找到最优反应条件。

研发过程:研发人员首先收集大量化学反应数据,包括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等信息。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训练反应条件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在预测过程中,模型会根据输入的反应式自动预测出可能的反应条件;在优化过程中,模型会不断调整反应条件参数,以寻求最优的反应结果。

应用效果: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消耗,提高了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小结:

以上案例和专利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反应预测和优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将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化学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工智能在化学反应预测和优化中的应用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来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挑战。

 

催化剂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分析催化剂的结构和活性,预测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并优化催化剂的合成工艺。

以下是一些相关公司应用的实际案例以及成果和研发过程的概述:

实际案例与成果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

概述:KIST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催化剂筛选方法,并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三元元素基合金(Cu-Au-Pt)的催化剂材料。这种催化剂比传统的铂催化剂更便宜,且性能是其两倍以上。

研发过程:研究团队开发了板坯图卷积神经网络(SGCNN)人工智能模型,用于准确预测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的结合能。通过这一模型,研究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探索大量候选材料的潜力,最终开发出新型的三元合金催化剂。

成果:该催化剂在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仅使用37%的元素铂,但动电流密度是纯铂催化剂的两倍多,且经过5000次稳定性测试后几乎没有降解。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与伊士曼化工公司

概述:这两家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种名为Fast-Cat的自动化实验室,该实验室结合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催化反应的快速、高效和自动化。

研发过程:Fast-Cat采用了一套自动化实验系统和AI驱动的实验规划,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实验设计,快速找到最优的反应条件。它能够自主连续运行高温、高压、气液反应,并自动分析每个反应的输出结果。

成果:Fast-Cat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提高了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为催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发过程的一般步骤

虽然每个具体案例的研发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步骤:

数据收集:收集大量关于催化剂结构、性能、反应条件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实验室实验、文献报道或数据库。

模型开发: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能够预测催化剂性能和反应条件的模型。这些模型可能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和验证才能确保准确性。

虚拟筛选:通过模型对大量候选催化剂进行虚拟筛选,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候选材料。这一步骤可以大大缩短实验周期和成本。

实验验证:对筛选出的候选催化剂进行实验验证,以确认其在实际反应中的性能。实验验证可能包括合成催化剂、测试其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

优化与迭代:根据实验验证的结果,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同时,也可以对模型进行迭代更新,以提高其预测准确性。

应用与推广:将优化后的催化剂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推动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通过以上步骤,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催化剂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催化领域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绿色化学: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化学技术,设计和筛选无毒、无害的绿色化学原料和溶剂,优化绿色化学反应条件,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以下是一些避免产生有毒有害及污染的措施:

一、原料和溶剂的绿色化

无毒无害原料的选择:

利用人工智能筛选: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候选原料进行筛选,优先选择那些无毒、低毒或环境友好的原料。这些原料在反应过程中不易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从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替代传统原料:对于传统上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料,积极寻找并替代为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例如,在合成过程中使用生物基原料代替石油基原料,可以显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溶剂的选择:

水溶剂:水是最环保的溶剂之一,具有无毒、易得、可再生的优点。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水作为溶剂进行化学反应。

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溶剂,具有无毒、不易燃、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它可以在某些化学反应中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减少污染。

离子液体: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具有高热稳定性、低挥发性、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它们在某些特定反应中可以替代传统有机溶剂,降低污染。

二、反应条件的优化

反应温度和压力的降低: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如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同时,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也有助于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催化剂的改进:

利用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设计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促进反应的进行,同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例如,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往往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生物催化剂的应用:生物催化剂(如酶)具有高效、专一、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生物催化剂代替传统化学催化剂可以降低污染并提高反应效率。

循环利用和废物处理:

在反应过程中尽量实现溶剂和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循环利用的废物,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其他措施

加强环保法规和标准: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规范和管理。这有助于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推广绿色化学理念:

加强绿色化学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推广绿色化学理念,可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绿色化学的实践中来。

综上,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化学技术来设计和筛选无毒、无害的绿色化学原料和溶剂,以及优化绿色化学反应条件,是避免产生有毒有害及污染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和应用。

 

二、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领域,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材料研发:通过人工智能和计算化学技术,加速新材料的研发过程,包括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催化剂等。这些新材料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

反应过程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反应过程,包括反应条件的优化、催化剂的选择和再生等。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

安全环保:通过计算化学方法预测和评估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为制定安全环保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环保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

 

附文:

 

在新材料研究、大分子合成领域,有许多公司和个人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拥有业内杰出的表现,以下为相关案例。

公司——

沈阳化大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简介:该公司由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陈尔凡创立,致力于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陈尔凡教授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品,并成功解决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工程瓶颈问题。

成就:公司主导产品包括先进橡塑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和制品,产品性能处于国际同类产品的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公司还制定了气盾坝团体标准并制造了国内第一座气盾坝,显示出其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人物案例

张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化学系教授)

成就:张伟教授团队成功合成了科学家们数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新型碳材料——石墨炔。这一成果填补了碳材料科学长期存在的空白,为电子、光学和半导体材料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石墨炔因其独特的电子传导、机械和光学特性,被誉为“下一代奇迹材料”。

方法:张伟教授团队使用炔烃复分解过程以及热力学和动力学控制,成功创造出以前从未实现的石墨炔材料。这种材料可与石墨烯的导电性相媲美,但具有更高的可控性。

孔宪(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简介:孔宪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利用分子模拟和热力学理论来研究不同尺度受限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成就:孔宪教授在分子热力学和分子传递现象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曾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开发了多种理论或模拟方法来解决实验研究中产生的理论问题。他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精通模拟分子的结构、动力学、热力学性质的专家

刘洪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简介:刘洪来教授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的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热力学和分子传递现象的研究。他在该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成就:刘洪来教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10余篇研究论文,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的研究成果为化学工程和工艺设计、新型分离过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模型支持。

总之,新材料研究、大分子合成领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上述公司和人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整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感谢阅读。

我是卢旗。

点个赞吧。

💖你。



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转载于其他网站,本站不以此文作为商业用途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及作者。